
■ 梁玉明
一个从大山走出来的山区农民,凭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敢拼敢干,诚信待人和勤劳的双手,用自己不平凡的经历与实际行动,在一张张白纸上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动人画卷,开创出了一片辽阔无垠的新天地,铺就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康庄大道。
他始终把讲政治,顾大局放在首位,勇于担当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乡村振兴,关注社会民生,助力社会公益、万企兴万村和扶贫济困等活动,为困难群众、贫困学生捐款捐物达800余万元。
执着孕育机遇,奋斗成就业绩。王启刚16岁踏上打工之路,20岁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并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到如今荣膺数项桂冠,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名不见经传的务工农民,到“全国优秀农民工”、杰出民营企业家等诸多荣誉,王启刚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广大农民工筑就了不可磨灭的丰碑。
1999年,王启刚带领8名煌旭人,以实干为锚、担当作帆,用一项项标杆工程,为如今的煌旭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煌旭集团拥有四川煌旭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四川大千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煌智慧都市建设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全资控股及战略联营企业。业务涉足建筑、道路、桥梁、市政等板块,同时注重民生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开启人生创业之路
王启刚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由于家里人口多、经济条件差,为了让弟弟妹妹能继续上学,年仅16岁的他辍学外出打工。
“没有技术、也没有文化,只能去建筑工地打小工。”王启刚当时的想法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技术,努力加班挣钱。
靠着勤奋好学,1998年,王启刚从学徒升级为技工,这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底,20岁的王启刚成立了自己的建筑施工队伍,带着十几名工友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2005年,王启刚与合伙人一起成立了建筑劳务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很快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施工队伍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300余人。
别人不愿意加班,他们团队来做;高空作业危险,别人不愿意做,他们来做......此时,建筑业中不少施工队等米下锅,而王启刚或许是上天的眷顾、好人的青睐,或许是诚信、勤奋、踏实、能吃苦的声誉打动了老板,他总会有干不完的活,而且,每干完一个项目都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得到业内人士的称赞、老板的认可。
走入企业发展巅峰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起,王启刚踏浪前行,稳中求速,先后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劳务公司、建筑工程公司、投资公司、置业公司等数家多元化公司。
他负责的施工队参与的多个工程项目获得了四川省建筑工程“天府杯”奖和成都市建筑工程“芙蓉杯奖”。
2015年8月,他领导的施工队在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首届供应商大会上,获得优秀合作单位银奖;2016年3月,在四川省建设厅与四川省人社厅的见证下,王启刚的公司与中建(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确保公司2000余名农民工有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2017年6月,王启刚的公司获得了北京市用工市场资信评审委员会颁发的最高信誉奖“AAA级标杆施工队”。
2018年5月,王启刚在北京丰台区设立公司办公总部,筹备成立集团公司。子公司主要涉及现代农业、新材料、环保领域装配式建筑、养老产业等。同时,涉足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此时,王启刚所想到的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民工就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为社会、为国家多做点有益的事情。
如今,王启刚的企业越做越大,员工队伍不断壮大。总计培养建筑技术工人5000余人,提供劳务板块长期就业岗位2000余个,帮助千余农民工实现了稳定就业。
攀上事业摘冠之路
创业成功,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而对于王启,成功则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从最初的艰辛创业到有所成就,王启刚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用实际行动,一点一滴创造、积累。
王启刚两次受到国务院前总理李克强接见,先后当选全国工商联代表、第十三届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常委,内江市人大常委,内江市工商联副主席,北京四川企业商会执行会长,北京内江企业商会监事长,成都梁平商会常务副会长。
2015年,王启刚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内江市“优秀外出务工人士”,2017年入选四川省创新型企业人士,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40年四川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获得北京市劳务业最高信誉奖“AAA级标杆施工队”及“施工队长”称号,2019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四川省民营企业100名领军人物”。
近年来,王启刚先后获得内江市委、市政府表彰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扶贫助学先进个人、抗疫最美个人,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四川省抗疫先进个人”“四川省万企兴万村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称号。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年轻的王启刚并没有陶醉,他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气魄谋划了一件更加深远、匠心独运的伟大力作——建设农民工博物馆。
踏上乡村振兴之路
2022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王启刚获此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激动地说:“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着眼民营企业特色优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作为农民工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人士,应积极响应号召、参与乡村振兴和‘万企兴万村行动’。”
四川省内江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王启刚认为,试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特色产业是亮点。王启刚通过多次返乡实地考察,觉得在东兴区种植天冬可以实现产业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帮助村民摆脱贫困,增加收入,便毅然在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苔村、进士村、放生桥村等地建立起了种植园区,用10年时间种植天冬2000亩,直接带动500余户、2000余村民致富增收。
为将天冬产业做大做强,王启刚采取村民入股,“企业+农户+集体经济”的投资合作方式,对接研发机构,拓展天冬食品、药品生产链,形成特色农产品,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王启刚这一规划和举措,受到了市、区、镇领导的大力支持、村民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广大干群的认可,同时,村民们还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看着亲手培育的项目在乡村生根、开花、结果,王启刚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
建农博馆夙愿成真
经过长期实地调研,王启刚发现,城市建设中,与大型文化建筑设施相比,农民工文化建筑却少之又少。因此,他突发奇想,四川是农民工输出大省,能不能在四川修建一个全国最大的农民工博物馆,以记录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奋斗史和做出的贡献。于是,在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王启刚大胆提出了在四川修建一个全国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农民工博物馆的建议。
“建设农民工博物馆,是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记录历史、回看过去,更是观照现实、眺望未来。农民工的奋斗值得铭记,农民工的功绩值得镌刻,农民工的精神值得弘扬。建议政府出地,由农民工成长起来的企业界人士、企业家自发参与出资建设。作为从农民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我对基层农民工兄弟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非常愿意为修建农民工博物馆奉献一份力量,我也呼吁更多的建设者参与进来!”王启刚现场发言时表示。
四年后,“四川农民工博物馆”竣工。王启刚提议修建农民工博物馆的夙愿终于成真。2022年9月23日,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四川农民工博物馆”在成都新津天府农博园正式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