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2023年第三届成都国际小浆果产业发展论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国辉

黄国辉,教授,硕士生导师。辽东学院农学院院长,辽宁省蓝莓新品种育种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辽东地区蓝莓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教育厅)负责人,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小浆果栽培与生理研究,小浆果种质资源与遗传研究。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培育的新品种与开发的配套栽培技术对中国蓝莓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 邹元春
根据国际蓝莓协会(IBO)2022年发布的全球蓝莓产业数据分析,截至2021年末全球蓝莓种植面积约为23.54万公顷,总产量178.96万吨。其中,中国以种植面积6.9万公顷及年产47.7万吨鲜果排名全球第一。
3月28日,我国蓝莓及小浆果产业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与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峰会 “2022/2023年第三届成都国际小浆果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小浆果产业链技术成果展”将在蓉城举行。日前,笔者就我国消费者对蓝莓内外在品质需求,蓝莓种植技术与种植模式发展,我国蓝莓采后处理等产业链现状与创新取得了哪些成绩,采访了论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国辉。
笔者:黄教授好!蓝莓就其功能是一种附加值很高的水果,您作为中国蓝莓与小浆果领域中为数不多的有成就的专家之一,能在新采摘季百忙之中见到您很高兴。请问就目前而言,我国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蓝莓品质?
黄国辉:消费者是蓝莓产品链的终端,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有着不同的品质需求,传统消费者更倾向注重果实的大小、口感、硬度、风味和果粉的完整性,一般直径在18mm以上的特级果、脆甜适口、果粉完整、有特殊果香的品质更为受欢迎。当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对蓝莓的品质要求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一般南方消费者更喜欢含酸量低的,口感偏甜的品种,而北方消费者则更喜欢糖酸比适中,酸甜适口的品种。随着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消费者提升了对营养品质的要求,蓝莓中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功能的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等的含量逐渐被重视。同时,品质多元化的趋向逐渐明显,比如在送礼、宴会、烘托氛围等场景下,果形指数的协调度、果皮颜色的饱满度等的品质要求,增加了消费者对蓝莓果实的颜值品质需求。
笔者:黄教授,蓝莓品质越好技术构成越高,这个是成正比的吗?您认为,蓝莓品种与种植技术对蓝莓品质形成有什么影响?
黄国辉:基本上是成比的。蓝莓的品种与种植技术对蓝莓的品质都有影响,而蓝莓品种是影响果品质量的根本因素,直接决定果品风味、糖酸比、口感、硬度以及营养价值等重要指标。只有优良的蓝莓品种,才能从根源上保证果品高质量。种植技术是一种人为可控的手段,栽培技术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果实的品质,特别是在优良品种普及的情况下,与之相匹配的蓝莓水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温光调控、果实负担量、采后处理等核心种植技术的运用,会使相同品种在同样的生态条件下生产出品质更高的蓝莓,使果实有更高的市场竞争性。
笔者:既然品质与品种关联性大,品种又在品质之中起决定性因素,我国科研工作者又高度重视品质与品种问题,请问黄教授,目前我国蓝莓新品种育种存在哪些问题?
黄国辉:尽管我国野生蓝莓非常多,几乎东南西北各个地区都会发现野生品种,但是,我国蓝莓产业化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目前中国蓝莓产业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栽品种,国外新品种引进后,又缺乏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试验试栽,往往是盲目追求新品种,从而导致有的品种在某些地区生长发育不良而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一个新品种的诞生需要优秀的种质资源,从全球范围看,有很多优秀的种质资源都被知识产权所保护,成为育种的最大困难。从育种目标上,我国国土面积很大,光热与气候不同,应该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确定相应的育种目标,例如寒冷地区的北高丛品种的优质丰产抗寒性,南方地区以及温室条件下南高丛品种的低需冷量的常绿优质高产性,满足不同加工用途的专用品种,绿化用的专用品种等,避免蓝莓育种目标的过分统一的趋势。另外,蓝莓以杂交为主的育种技术较为单一,我们在育种工作中比如诱变、基因工程等手段还有所欠缺,还应从育种技术上有更多的创新;再者新品种审定工作周期较长,很多科研单位在新品种选育上已经产生了优良的新品系,但成为新的品种仍需要多年稳定性、特异性、一致性等的漫长测定过程。
笔者:具体到种植技术上,依您看,目前我国蓝莓种植技术与种植模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取得了哪些创新与成绩?
黄国辉:我国蓝莓种植技术和模式有很大的地域性,其种植范围遍布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近30个省区。主要种植区在贵州、辽宁、山东、安徽、四川、云南、吉林等地。因此,相应的种植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南方地区利用了丰富的光照条件、温暖适宜的气候,多以露地栽培和冷棚栽培模式为主,
近年来新兴发展了基质栽培模式,克服了土壤粘重、涝渍问题,从而提高蓝莓品质;而北方地区利用肥沃疏松的土壤、独特的温差,以露地栽培为主,近年来结合秋季早降温的特点,引种南高丛蓝莓,迅速发展了温室栽培模式,使成熟期大大提前。比如我们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近些年就以自主选育的新品系,通过近10年的研究,首次将南高丛早熟蓝莓+基质栽培技术+北方温室种植模式相结合,使成熟期果实单果重可达9-10g,横径达28-30mm,可溶性固形物达15%-18%的高品质蓝莓果实,更重要的是将成熟期提前至辽宁地区春节前后,大大提高了产品价格,目前已经成为辽宁地区温室蓝莓主要栽培模式。
所以中国蓝莓产业仅从栽培技术角度来讲,与国外的蓝莓生产国没有特别大的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居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中国蓝莓产业从种植技术上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区域化的规划,从目前全国各地都有蓝莓种植的情况来看,这是不符合果树区域化规划的理念的,只有在适合的地区种植蓝莓才能使蓝莓产业的效益最大化,而目前很多不适合蓝莓生长的地区也在盲目种植蓝莓,这是不可取的。第二缺乏对蓝莓产业发展的理性分析,从投资到技术的可行性研究都不足,产业发展的非理性因素还很多。第三缺乏产业化的思维,蓝莓产业需要苗木、种植、预冷、保鲜、包装、冷链运输等一系列环节的技术相配套,而不是单纯种植技术能保证种出来蓝莓就成功了,而是产业链上所有的技术环节都能相互衔接形成产业化,蓝莓产业才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笔者:从您介绍中得知您领导的小浆果研究团队通过创新,取得了蓝莓单果重9-10g,横径达28-30mm,北方地区春节前后早熟的蓝莓种植技术,获得了惊人的研究成果。那么,您认为我国蓝莓科研与种植技术如何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黄国辉:我国蓝莓科研应以产业化过程中易于推广的关键技术为导向,重点解决产业化中的应用型问题,除了部分基础性研究之外,如何适应产业化发展是关键。所以应大力推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种植户的有机结合,构建科研单位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示范种植基地为依托、科技特派为手段的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体系,把集中在科研院校的人才、技术等科技资源注入乡村振兴发展的一线战场,鼓励让科技人员“走下去”,实现科研技术在田间地头“用得上”,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蓝莓产业化发展,同时也需要蓝莓种植企业对蓝莓关键技术的研发给予资金的支持,使蓝莓产业技术的研发有持续的动力。
笔者:黄教授,目前中国蓝莓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也是推动蓝莓品质发展的主旋律,请问未来我国蓝莓种植模式还将如何演进?
黄国辉:我国蓝莓产业发展至今,历经了研究阶段、规模化栽培试验示范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目前种植区域和产量迅速上升,蓝莓栽培面积已经达到世界第一,据统计,2022年我国蓝莓产量为34.72万吨,但市场需求仍有很大缺口。就此,我国蓝莓种植模式仍需要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整合科技、人力、机械化及优势产区资源,加速实现填补市场缺口;再者,追求高产的同时,优质、高效的种植模式开发和创新仍需突破,优良品种+优势产区+核心技术的融合模式,才能保证提高产量的同时品质优良;三是随着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势地区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部分非优势地区将减缓发展的速度,蓝莓的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加剧,种植的效益将进一步趋于平缓,而提质增效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笔者:从整个产业链上看,种植技术与种植模式发展推动产业链各个技术节点的创新,储藏保鲜也是事关蓝莓品质高低重要因素,请问黄教授,我国蓝莓采后处理将如何创新?
黄国辉:采后贮藏方面包括:物理保鲜(低温贮藏、冰温贮藏、气调保鲜)、化学保鲜和生物保鲜技术。目前,蓝莓保鲜主要还是采用采后及时预冷、低温贮藏以及冷藏运输,原因在于设备成本低,温控系统易操作且较稳定;气调保鲜的优点是高效绿色,缺点是成本较高,技术复杂,要求严格;化学保鲜技术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理念成熟而逐渐弱化,因此低温贮藏结合生物保鲜技术或复合保鲜技术将会成为未来蓝莓保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