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0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毛荣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助推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形成了我国56个民族团结的根脉。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不仅承担着各民族群众的就业和生计重任,还需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的创建提升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凝聚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企业文化创建紧密融合。但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对企业文化定位不准确、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疏离、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之掣肘,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联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兼具统一性、多样性、包容性、连续性、稳定性,不断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仍被各民族普遍认同,也因此和企业文化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文化根植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既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创新、丰富和升华,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内外员工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探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根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已经根植在我们心中,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既是个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适用于企业日常的经营和内部管理。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各族人民之间交往的基础,更是市场主体交易的基本准则,也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具有指引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都指引着我们应当与他人为善,彼此尊重,相互团结,进而维护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而企业文化则能够确保企业行为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企业成员的认同感,企业成员会自发地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动将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自觉地规范个人行为,使得企业内部运转有序,职工团结拼搏,奋发向上,进而产生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是企业文化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时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但是也将结合最新的时代要求、企业发展理念、产品特色进行适当调整,创建出具有个性、符合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在探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中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升华。

  二、检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困境

  虽然企业文化一直存在,但是对“软实力”企业文化的建设却远落后于对企业“硬实力”的投入,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重视,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发展中人才流失严重,“被加班”“996工作制”“躺平”“快餐式文化”等现象层出不穷。

  一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能准确定位企业文化,未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所发挥的“软实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只存在精神层面,无法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增加企业收益。其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缺少系统谋划。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用战略的眼光加以对待,但“快餐式文化”背景下使得企业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未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简单,且将员工文体活动相关内容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与创新,在向先进企业学习文化建设经验时,将“借鉴学习”异化为“机械照搬”,未能结合企业自身特色进行融合、发展、创新,将企业文化打造成企业特色品牌,丧失了企业先天的竞争优势。

  三是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引领,如部分企业不能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忽视“义利并生”的中国经营智慧,丧失诚实信用基本交易原则,形成“以人为本”与以营利为目的的割裂,催生了大量的“黑心企业”,虽然能获得短暂的收益,但无异于杀鸡取卵。以及企业内部盛行的“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怕担责”“搞小团体”等行为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三、对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当前,企业既要面对行业间的竞争压力,又要应对疫情风险及国内外营商环境变化等不可抗力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但企业文化所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严峻的形式下存活并发展。特色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从更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着手。

  一是更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发挥着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作用,从企业文化定位来看,企业需摆正对企业文化的态度,理清企业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企业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三个方面的关系,全面认识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用长远的眼光布局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建设方式、建设内容,确保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前瞻性、连续性。从建设主体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纠正企业文化仅由管理层来创建的工作思路,企业中每个个体都是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成长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价值理念、自我追求都将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态。只有肯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体置于企业文化建设者的地位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力,促进形成包容并蓄、民族团结的企业文化。

  二是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文化制度,根据更新后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及时修订和完善与制度理念不符的制度。创新企业文化载体,将企业文化建设、宣传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企业文化宣传平台,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创新企业文化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组织理念、市场环境等相匹配,打造极具个性和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是积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企业应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立足根本,脚踏实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行稳致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实守信、以义取利、以人为本、崇尚和谐自强不息等都值得企业加以研究和学习,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爱企业、勇担当、敢拼搏、践行“工匠精神”的储备人才,反向助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积极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民族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将推动民族团结工作落到实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办(监审处)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