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居应 刘焱华
曾几何时,当企业文化最初传入我国时,人们总是以诧异的目光来打量这个新鲜的事物。不少人因此纳闷: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有何联系?在那时看来,如果说企业中存在文化,也只是在书记厂长(经理)等企业主要领导的办公室或接待室里摆些书籍或挂些字画等之类的文艺作品罢了,而与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绩效毫不相关。如今这种观念尽管有了很大改变,但仍有不少人对企业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以致于企业发展很难持续。
企业文化从何而来?《中华文化史》一书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过“文化符号”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传播的,这一实践过程既包括内在文化产品的创制,也包括人自身心智的塑造。据史料记载,企业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企业作为资本单元,具有强烈的投机、冒险和获利的原始冲动,这个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是趋利,特别是趋股东之利;二是企业开始普遍有经营理念,追求持续获利,这个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是提高效率、战胜竞争对手和扩大市场份额;三是企业开始思考经营哲学、奉行双赢理念,这个阶段的核心价值观是寻求发展与共享平衡所需的竞合。总之,追根溯源,将文化与企业“嫁接”并形成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其创始人首属美国著名管理教授劳伦斯·米勒;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兴起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美国人的反思;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要素,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管理的丰富实践。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向我国企业管理领域“渗透”。
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有何联系?从宏观来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就微观而言,综观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作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实体,企业文化主要源于三个较为核心的层面:一是领导的影响,即领导的追求、倡导和言行等;二是员工的习俗,即员工的喜好、向往和认同等;三是发展的需要,即企业的行业特点、产品定位和发展战略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可以说,科技越发展,价值观越凸显,文化越重要。只是企业文化管理侧重关注的是企业的组织氛围、员工行为培养和价值观的选择这些比较柔软的东西,不像企业的其他管理方式那样更为直观或现实。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何影响?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的集中表现,能促成企业内部从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等各个环节达成应有的共识并形成持久的合力。由这种共识和合力形成的企业文化,从表面看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并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从实质看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人,而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纵观国内外成功的企业,不仅美国IBM、日本丰田和我国的海尔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在优质的产品、精明的服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从近年来IBM咨询公司对世界 500 强企业的调查亦表明,诸如令人瞩目的企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都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也难怪不少成功的企业家会深有感触地说:一年企业靠打拼、5年企业靠机遇、10年企业靠品牌、20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
我国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会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扩张,即收购一个企业,派去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一套海尔的文化。更难怪,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会不谋而合地形成这样的共识:一个企业如果经营得好可以赚到钱、一个企业如果管理得好可以很健康、只有当一个企业文化好的时候其生存发展才会更卓越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