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黎/文
见到朱红良是在冬至后的第二天,董事长办公室的门一打开,迎面而来的就是巨幅的《沁园春·雪》,这是朱红良自己挑选的挂图。在江南朦胧烟雨里成长起来的他,向往的却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如他最初给人的感觉:奔放、不羁。
十一年前,朱红良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像一朵憧憬天空的浪花一样,踏上了遍布荆棘的创业之路。自此,外界的雨打风吹便都纷纷扬扬地洒落在这个年轻人的肩上,但风雨从来阻止不了浪潮。
转眼间,一手创立的浙江才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步入了第二个十年,所在的环保行业也迎来了时代的风口。周围的环境越是喧嚣,朱红良的心反而越是沉静,“正因为处于风口,所以才要稳步发展,这样当风口过去的时候,才不至于掉下来。”
矛盾的气质被糅合在一个人的身上,他既可以是呼啸千里的北风,又可以是沉沉落下的雾霭。在这个被阳光注视的早晨,朱红良带笔者一路回顾了他的人生轨迹,一个关于“冲上去”与“稳下来”的故事。
少年何妨梦摘星
2010年,杭州才联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做化工设备的代加工。但筚路蓝缕,何其艰难,“没资金,没技术,没客户,没渠道,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才联化工做的第一个项目就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记忆犹新。当时工厂做好了一台设备要发到湖北十堰,客户要朱红良跟着设备一起跑一趟。时值酷暑,朱红良坐上了去湖北的货车,司机为了省过路费,全程走低速公路,也舍不得开空调。车厢里四十度以上的高温加上座位下发动机持续散发的热量,朱红良笑着说这是“铁板烤肉”。
盛夏的午夜,朱红良窝在驾驶室里,汗如雨下,身上的衣服像水洗过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盐水味,“但是也不敢开窗,一开窗蚊子呼啦啦就进来了”。就这样,货车在路上走了两天两夜,到达湖北时,朱红良已经三天没洗过澡了。
多年后再回想起这一幕,朱红良其实已经不太记得在那个闷热、疲累又伴随着蚊子嗡嗡声的夜晚,自己的所思所想了,这样的回忆俯拾皆是。创业之初的那几年,他的身影穿梭在萧山的大街小巷,跑项目、拉客户、认识业内的朋友。急促的步伐溅起尘土,又扎进清晨明亮的日光里,却从来不曾停滞。
那时才联化工的客户资源不多,除了化工设备制造,朱红良也会去做些设备修理的工作,“有时打个电话过来,说设备坏了你来修一下,三千块、五千块我们也会去做”。这种最基础的业务,朱红良并不嫌弃,有的客户他一做就是五年,甚至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千万级的项目也是来源于此。
2014年,才联化工的年营收达到了500万,与创业之初的懵懂相比,朱红良慢慢找到了状态。访谈中,他用“不温不火”来评价做才联化工的这段经历,这或许是后来他将目光转向环保最初的伏笔。
无惧“冲上去”
朱红良没想过一直待在原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一样,他已然感觉到了行船的阻力越来越大。“化工设备制造的利润很薄,收款账期长,设备本身也具有高风险性,不适合当时的自己长期发展。”
可是要转向哪里呢?朱红良一时之间难以抉择。转机出现在2014年,机缘巧合下,才联化工承接了浙江海宁的一个环保项目,在化工设备行业积累颇多的朱红良做起环保设备也是得心应手。
2014年,频繁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雾霾、PM2.5、水污染、固废处置、PX项目等字眼,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这一年,我国环保行业总体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环保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朱红良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没有过多的犹豫,他决定把企业的发展方向转向环保。当年,杭州才联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更名为浙江才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没有什么好怕的,我就是胆子比较大”,在朱红良的身上,很少会出现类似“瞻前顾后”这样的情绪,尽管途中时时有一团团沉渣泛起,但是滔滔的江河总是朝着既定的方向奔流。于陌生的领域再启程,不过是重走一遍来时路,“胆子大”,是朱红良对自己心绪的概括。
才联环保想要实现突破性的发展,朱红良深知与业内大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彼时,省外的一家造纸企业联系上了朱红良,邀请才联环保去参与一个千万级的生物除臭项目投标。尽管当时才联环保在生物除臭领域的资历尚浅,且竞争对手中不乏“中”字头的企业,但一声不吭地退缩从来不是朱红良的风格,他选择大胆地尝试。
“当时去的时候,我就没想过能中标。”这次的“大胆”向前为朱红良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喜,“投标结束后,就像是卸下了心头的一个大包袱,也不去想结果如何,第二天早上接到消息说才联中标时,我是又惊又喜。”
找准突破口,朱红良带领着才联环保一跃而上,此后,在造纸、印染、石化、涂装、制药等多个领域,才联环保的除臭项目案例遍地开花。2018年后,朱红良更是切入了需求巨大的食品领域,拿下了与娃哈哈、金龙鱼和香飘飘等食品企业的合作,2020年携手中国CEC总包了马来西亚造纸厂生物除臭项目。
潜心“稳下来”
在才联环保的宣传册扉页上,一句“才联环保,工于匠心”让人印象深刻,“冲上去”的回肠荡气过后,“匠心”承载着“稳下来”的使命。
在环保方面,朱红良确实有着工匠的秉性。于匠人而言,手上的功夫至关重要,不可一日不精进,作品的质量是关键,难的是精益求精。
在才联环保刚创立的时候,朱红良就在寻求拥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对于研发,他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在公司成立前几年,我愿意把公司全部的利润投入到研发环节,因为企业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那么生存就不会长久”。
创始人的执着直观地反映在了企业的成绩上。一直以来,才联积极与国家环境重点实验室以及高校开展技术研发合作;接连取得了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专项设计、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总承包等多项资质;拥有各类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持续从浙大等高校引进环保人才,壮大研发团队。
与食品行业一家巨头的合作是才联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家食品巨头在全国各地拥有上百个基地,管中窥豹,食品行业的巨大需求可见一斑。彼时,招标会上强者如云,朱红良当机立断放弃业内的惯例——预付款,提出了垫资的合作模式。果不其然,在投标会上,才联环保是唯一一家放弃预付款的投标企业,这成为了打动对方的关键。
放弃预付款的底气来源于对产品质量的绝对信任。“此前,我们已经在废气处理环境恶劣两倍、三倍的地方测试过设备的性能。而且数据不会骗人,此前做过的诸多项目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确信才联环保设备的质量在业内是数一数二的。”
2021年,朱红良的年度主题词是“忙碌”,似乎这也是他大多数时候的状态。这一年,外界对环保行业最多的评价便是:站上风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深入人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又为环保产业添了一把柴。
但朱红良却不在意周围的熙熙攘攘,这一年,他忙碌的主题是搞研发,抓质量,像一位工匠一样,修炼内功、叩问本心、思索前路。他似乎极力避免和大多数人的状态保持一致,避免随波逐流,当所有人都冲上去的时候,他选择稳下来。“风越来越大的时候,机会肯定也会越多,但摔下来的概率也会越大。”
站在时代的风口,朱红良能清晰地感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劲风,每一阵风都会加快他的步伐,此时,要做的只有稳住脚步。如此,风雨再大,我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