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6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山海情》:闽宁故事生动阐述国产葡萄酒的意义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快讯君

  魔幻开年的2021,一部“土味十足”的电视剧《山海情》火了,这部讲述宁夏西海固是如何从一个“天上无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荒芜之地,发展成为“塞上江南”的扶贫故事在豆瓣斩获9.4的高分,成为2021年的一匹黑马。

  在霸总与“凡尔赛”齐飞的今天,《山海情》用质朴的叙事和平凡的故事,将单薄、刻板、悬浮的贫困地区刻画得有血有肉,短短的23集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中国奇迹”。

  平凡而伟大,是酒香君看完后最真实的感受。除了质朴紧凑没有开“金手指”的剧情和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同时映入笔者眼帘的的还有西海固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这里出产的葡萄酒。

  国产葡萄酒一直以来的处境都十分尴尬,一直带着“舶来品”帽子的葡萄酒,在中国的市场化发展时间尚短,而进口葡萄酒一方面受到消费者肯定,另一方面也已经拥有了完备的市场。

  发展中国葡萄酒,意义何在?

  除了专家所说的优越适宜的地理条件,其中也一定包含着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这部剧让笔者得以站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中国本土葡萄酒发展的意义所在。

  最贫瘠的土地也能酿造最优质的美酒。

  西海固,“苦瘠甲于天下。”

  1876年,清朝重臣左宗棠写给光绪皇帝奏章中,在形容西海固这地方时,用了上面这六个字。这是一片自古以来就以干旱、贫困为代名词的土地,甚至在1972年就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如果你要探寻历史深处的固原,你索性把他称作萧关或原州。

  唐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今人张承志在其《大陆与情感》一书的《离别西海固》章节中这样说:"西海固,若不是因为我,有谁知道你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有谁知道你刚烈苦难的内里?西海固,若不是因为你,我怎么可能完成蜕变,我怎么可能冲决寄生的学术和虚伪的文章;若不是因为你这约束之地,我怎么可能终于找到了这一滴水般渺小而纯真的意义?"

  这里的先民凭着一股韧劲在这里扎下根,只是日子也真的过得很苦。但国家一直都没有忽略这片土地,并将这里当作了全国的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千禧年初期,乘着经济发展的东风,有着超前眼光的投资者也意识到了西北部这片土地所潜藏的能量。让人惊讶的是,在那个人均饮酒量依然十分低的年代,早有专家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有意识要发展出属于中国的风土之味。

  紧邻西海固的贺兰山东麓狭长的20万公顷的土地是酿酒葡萄生长的乐土,造就了大名鼎鼎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

  该地区位于北纬37°43'~39°23',东经105°45'~106°47',处于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南北纬30~40度之间。

  如今,这里被称做“东方波尔多”,是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产地之一。

  葡萄酒:宁夏的“紫色名片”

  90年代西海固的生活状况在《山海情》中有着最直观的体现。

  村里的女子可以为了一口井一头羊随意嫁人,扶贫下拨的珍珠鸡被偷抓吃得只剩最后一只,三兄弟只有一条能穿出门的裤子,弟弟穿了裤子,哥哥就只能躲在家里...

  而一切始作俑者就是“穷”。

  土地贫瘠,没有核心支柱产业,教育资源落后导致大多数人只有“小学”“初中”学历,这一切因素的叠加造就了这片土地的贫困现状,而要改变贫穷的现状,并不是捐款和建希望小学可以解决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的关键还在于核心支柱产业的确立。而宁夏葡萄酒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结果。

  好酒七分种,三分酿,大自然的赠予占了70%。土壤,阳光,雨露构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是葡萄种植产业和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政府和企业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政府早已致力于将葡萄产业打造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宁夏葡萄产业发展局是中国第一个针对葡萄产业成立的省级职能部门,作为葡萄产业发展支持者,同时也扮演了约束者的角色。

  探索适合宁夏本土葡萄产业的发展路径,发挥本土优势,对标国际标准,加强国际交流,高门槛,严准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小酒庄,大产区”的发展路子,得到国际葡萄酒界的认可,并使贺兰山东麓成为中国目前最规范,最高标的葡萄酒产区。

  2016年12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从数百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脱颖而出,以品牌强度844,品牌价值140.96亿元入选《2016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各大国际葡萄酒赛事中也能频繁看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身影。

  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产业这么简单,他也是宁夏脱贫致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座里程碑。

  国产葡萄酒并非一个“伪命题”

  葡萄酒一度以“舶来品”的身份纵横在中国市场。因此进口酒受到青睐的程度远远超过中国本土的葡萄酒,当然其中也有国内发展历史短,葡萄酒产业没有被重视,消费者信任危机种种问题。

  2020年整个酒水行业在疫情冲击下陷入低迷,葡萄酒产业的数据也不容乐观,2020年1-12月,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41.33万千升,同比下降6%。同期,受疫情和“双反”调查影响,进口到中国的葡萄酒数量也出现大幅下滑,降幅为28.8%。

  一些国产葡萄酒龙头企业也面临着盈利“腰斩”,张裕A发布业绩预告,2020年预盈4.68亿元-5.71亿元,同比下降50%-59%。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中国本土葡萄酒产业面临着至暗时刻。

  但笔者认为,国产葡萄酒并非是一个“伪命题”,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摸索和发展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笔者以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两大问题,其一是品质和产量的参差不齐,许多葡萄酒庄在受到土地问题的影响出现葡萄产量下降,葡萄酒品质变差的问题,虽然仍然有许多在国际上赫赫有名得奖无数的国产葡萄酒,但“短板效应”带给葡萄酒的影响似乎更大。其二是产业结构与营销渠道的发展问题。年轻的中国葡萄酒产业还未寻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和适合自己的市场,高定价的产品无法和市场上国外的同类竞品在口碑上比较,而低定价的葡萄酒常常会使购买者产生“是否有品质问题” 的焦虑。

  未来国产葡萄酒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打通国家—产区—明星酒企—潜力酒企—优商的全链条。在企业、政府、环境的多方推动下一定会朝良好的态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