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临近年终, 谨防形式主义 “扎堆”卷土重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许贵元 评论员

  临近年终“冲刺”的关键时段,向基层和企业“传导压力”的各种会议和文件明显增多;名目繁多的检查督导和专项评比活动更是接踵而来。这种集中火力袭扰基层和企业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和企业难以招架。

  殊不知,基层并非“万能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上级部署工作任务时,往往“高调发令、行政打压、限期完成”。一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基层承受能力,要求基层事事“百分百完成”“百分百达标”,导致基层难以负重、压力山大、苦不堪言。中央三令五申强调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但“反弹回潮”现象还较为突出。

  近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基层,有好多“减”下去的又重新“拾”起来。

  一是基层干部几乎天天忙开会,或者奔波于开会的路上。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我和镇长的主要任务是开会,有时一周最多参加过10多个会,有的会白天开不完、晚上接着开,甚至开到深夜。”二是上边频繁发通知,每天都收到多部门发来的不同内容的电话通知、文字通知和明传电报,有的是“加急”。“上午刚下通知、下午就要情况”的屡见不鲜,实在难以招架。三是“走马灯”式的检查督导和领导调研视察,基层疲于应酬,主要精力都耗在“接待”“汇报”“陪同”上了。四是事事留痕、处处留影。上边来人检查督导和调研,除了跟随的新闻记者以外,下边也要现场拍照,或制成“小视频”,及时发公众号,通过微信广泛传播。然后记录在案、存档留查,随时供上边查阅。基层乡镇和企业本来办公经费就很紧张,但为了让上级领导和部门满意,一年用在纸张、档案盒子、影像制作、牌子、条幅等方面的开支就得好几万或几十万。

  上述情况带有程度不同的普遍性。为基层和企业“减负赋能”真的那么难吗?依笔者之见:

  为基层减负,关键在“上边”。只要上边领导和部门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做到真刀真枪、自上而下落实“减负”措施规定,下边肯定“百分百”拥护和支持。只有把基层和企业的负担切实“减”下来,同时防止“名减实增”,抑制“肆意加码”和“层层加码”,才能使他们轻装上阵干事业、集中精力谋发展。

  要充分认识基层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基层是抓落实的“前沿阵地”。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事事都需要基层去落实,各项任务都需要基层去完成。如果基层运转不畅、执行力弱化、落实不到位,或因工作负担太重扛不动,就会出现得不偿失、劳民伤财的现象,最终受累的是基层干部,损失的是党的事业。因此,关爱基层干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低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基层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层创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才是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体现新时代的领导执政能力和领导艺术。

  应把“减负”纳入年度考核。减负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基层干部和企业需要的是体谅、关爱、呵护、善待和支持。调研中,有不少基层干部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反对开会、发文。我们期盼开短会、讲短话、讲“接地气”的话;提工作要求,不能脱离实际讲“过头话”和“办不到”的话。发文不能像雪片儿“满天飞”,而且还照抄照搬,形式主义严重。消除这个顽疾,必须下猛药、动大手术,彻底根除。

  眼下,临近年终,基层和企业处于“冲刺”阶段,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把“基层减负”纳入年度考核非常必要和重要。认真拉出“减负清单”,具体细化和量化,照单进行检查、逐项对号落实。在考核体系中,要旗帜鲜明地增加“减负权重”,让基层看得见、摸得着、有感触、有收获。不能“嘴上喊得凶、实际是落空”。让考核指挥棒“舞”出基层的新气象、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