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6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江阴高新区发布首个《国际化创新指数(2020)》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陈海叶 韩登军

  2020年10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江阴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编制的《江阴高新区国际化创新指数2020》(以下简称《指数》)在江阴发布。《指数》是江阴高新区分析自我建设发展、对标国际的重要参照,今年首次对外发布。

  “指数”主要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区域三大宏观背景的形势变化,紧扣高质量发展下高质量开放的内涵要求和我国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导向要求,以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为建设目标,结合已有的创新发展指标体系来构建,设计形成了“创新基础支撑”、“国内要素融通”、“国际市场竞争”、“开放环境营造”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

  “指数”以2016年为基期,分别计算2017年、2018年、2019年的指数变化,其总指数从整体上呈现了江阴高新区近4年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国际化发展成效,分指数从4个方面对江阴高新区国际化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分析。对于引导江阴高新区厚实发展基础、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提供了思路。

  之一:江阴高新区发展基础不断厚实,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国际化创新总指数持续增长,园区初步步入“高质量对外开放发展”新阶段。

1.png

  江阴高新区国际化创新指数连续4年稳步提升,以2016年标定100的指数为基准测算,2017年指数达到102.6.2018年增长至106.2.2019年持续提升至107.4.在30个指标中,有24个指标实现连续增长,2个指标持平,4个指标出现下滑,增长指标占到80%,综合反映出江阴高新区通过不断厚实发展基础、提高创新能力、抬升产业层级,园区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厚实创新基础,推动内部要素流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营造良好对外开放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从一级指标表现看,江阴高新区4个一级指标均实现了持续提升。创新基础支撑指数增速呈现先慢后快的特点,反映出江阴高新区近年来通过不断充实创新人才、优化政策环境、打造双创平台,园区创新成果质量不断攀升,企业质量和产业实力显著提升,为园区对标国际、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支撑;国内要素融通指数小幅提升,反映出园区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长三角发展体系,对接周边地区溢出资源,与国内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市场竞争指数表现最为突出,反映出园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请进来”、“走出去”步伐加速,在创新价值输出、海外市场拓展、国际合作对接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开放环境营造指数增长波动较大,反映出江阴高新区通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逐步克服土地面积较小的短板,在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开放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塑造等方面均有提升。

  之二:伴随着江阴高新区双创生态逐步改善,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园区已成为支撑江阴市参与国际竞争、开展国际合作的主平台。

  创新要素支撑有力。近年来江阴高新区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地位,以创新提质行动为主要抓手,通过启动创新企业倍增、创新载体升级、一流人才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四大工程”,不断提升科技财政投入力度,厚实创新力量,培育创新基因,园区人才密度、创新强度均有提升。2019年园区R&D人才密度达到755人/万人、研发机构当量数增长至57.5.全区研发投入强度占到总营业收入的2.78%。

  企业能力大幅提升。江阴高新区不断探索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的支持政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展“寻找雏鹰、瞪羚、独角兽”系列活动,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海选”、优质企业“甄选”、高新技术企业“遴选”等多种途径,园区初步形成了“雏鹰企业—瞪羚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园区各类企业数量及质量连续4年持续提升,且持续投资意愿强烈。2019年园区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5家,总量达到200家,占到入统企业的45.5%,研发强度超过5%的企业达到221家,全区企业净资产增长率提升至9.55%。

  产业实力日益凸显。产业实力是江阴高新区塑造自身特色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江阴高新区通过做强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研究未来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园区产业价值链层次逐步攀升。2019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43亿元,以特钢为核心的“1+3+1”主导产业产值占到了84.4%,其中特钢新材料产业产值为570亿元;高技术产业达到338.7亿元,占比19.1%。另外,园区还紧紧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规律,对重大技术前沿问题、重大产业前瞻问题进行超前部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也在园区初步展露。

  之三:江阴高新区区域协同持续加深,辐射带动效能逐步增强,成为江阴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苏南地区经济增长的新高地。

  区域协同逐步加深。江阴高新区按照“拥抱接轨大上海、深度融入长三角”的发展思路,通过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自创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主动谋划、积极参与,在项目、技术、人才、资本等多方面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2019年,园区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合作项目数达到22项,引进内资金额53.84亿元。同时,园区注重政、产、学、研合作,不断强化内部协同,2019年园区产学研费用投入达710亿元,全区9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90%以上的专利技术来自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攻关,90%以上的科技成果来自产学研合作。

  辐射带动成效显著。江阴高新区作为带动江阴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不仅承担对江阴市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更是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组成。园区以“立足高新区,放眼全江阴,服务长三角”为目标,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实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交流,对江阴市及整个苏南地区的贡献越来越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2019年,园区共创造生产总值(GDP)101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园区以占全市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25.3%的GDP,工业总产值占到苏南自创区比重的4.3%。

  社会贡献丞待提升。近年来,江阴高新区通过不断扩大从业人员招生规模,加大对应届毕业生招收力度,加强就业援助服务,对就业拉动、人口脱贫、社会稳定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园区探索出自治、法治、德治等多元融合的社区治理方式,初步构建起平安、和谐、有序的社区治理体系。

  之四: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窗口,江阴高新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竞争能力持续增强,正成为带领江阴走向国际的先行区。

  价值输出质高量硕。江阴高新区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全球竞争力也越来越强。2019年园区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81.7亿元,占到总出口额的56.4%,PCT专利申请数达到46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累计达到7项,在全球竞争市场中越来越具有自主话语权。

  市场拓展持续加速。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园区企业走出国门开展项目承包、技术孵化、跨国并购、项目投资等多项业务,“建工厂”与“建市场”相结合,全面拓宽园区国际发展空间。2019年,园区总出口额达到322.4亿元,技术服务出口额达到12.2亿元,累计建成海外分支机构39家,注册境外商标达到106件。

  国际合作更加广泛。江阴高新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并复制借鉴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既大力度“引进来”,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创新机构、研发中心等来高新区发展,使海外人才、技术、资本等国际化新经济要素向园区集聚,又大踏步“走出去”,在海外创新资源富集的地方,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先进研发机构,不断拓宽园区国际市场空间,园区国际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园区已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100多个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MIT共建中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与PNP共建硅谷创新中心,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合作共建中瑞生物医药海外孵化器。2019年,园区开展外贸业务的企业达到14家,与5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项目合作。

  之五:江阴高新区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服务效能,园区营商环境、政策环境、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营商环境向好向优。近年来,江阴高新区聚焦改革开放新要求,聚力打造体制机制“试验田”、对外开放“主阵地”和营商环境“强磁场”,不断提升开放层级、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改革开放向高质量开放转变,全力营造能够对接国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氛围。通过“软硬兼施、内外同塑”江阴高新区开放发展环境得到全面改善,逐步成为苏南地区营商环境新高地。2019年,园区外资金额利用量达到56亿美元,引进的各类海外人才达到837人,占比0.94%。

  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为激发园区创业活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江阴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区主导战略“两大战略”并推,现代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两个体系”并建,产业发展政策和科技人才政策“两套政策”并抓,先后提出《江阴高新区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江阴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从降低税费、降低用工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帮助拓展市场、打造服务平台等多个方面,全面为园区营造良好创业发展环境。2019年,园区科技财政支出额达到6.9亿元,占到总财政支出的12.7%,带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上亿元;园区基本实现了电子政务全覆盖。

  生态环境绿色节能。江阴高新区以“长江大保护”为工作导向,通过启动“310”综合整治行动,推进节能减排、防污治污,经过精准施策、铁腕治污,全区基本形成了“治标有效、治本有道”的环境治理新常态。2019年全年园区减排COD972吨、氨氮115吨、氮氧化物904吨、二氧化硫681吨,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升至266天,占到全年73%;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也由2016年的2.571吨标准煤/万元降低至0.88吨标准煤/万元,4年内园区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了近66%。

  之六:江阴高新区国际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园区需再接再厉,聚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开放,推动经济质量整体提升。

  江阴高新区将再接再厉,发挥园区品牌优势,对标先进寻找差距,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园区发展规律的政策体系,准确把握宏观背景,明确自身定位,协调顺畅的政策体系;二是做大做强具有园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凸显园区产业特色,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壮大高成长企业集群;三是全面建成包容并蓄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拓宽全球市场,加深对内协同,提升资源链接能力;四是营造符合创新生态要求的创新服务体系,强化“软、硬、绿”环境支撑,营造对接国际的创新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