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娟 杨乃定 管沛林
现阶段,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及威胁,发展形势异常严峻,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为此,要突出抓好重点领域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科技、社会同步发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意在推动技术创新主体间多元协作,强化军用资源与民用资源紧密耦合,通过加速资源共享、知识传递和技术扩散,催生系统叠加的创新效果,是顺应新时代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军事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科技竞争力、军队战斗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联动关系日趋紧密,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进入糅合复杂因素、系统集成的网络化发展阶段。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是基于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价值而形成的网状自组织复杂系统,具有多主体、多要素、多领域、多层级和多目标协同演化的动态发展趋势。在该网络环境下,竞合机制与协同规则推动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众多关系复杂、基于特定目标的节点组织通过网络链接获取与输出创新资源,形成互利共生的价值创造共同体。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革,必须以开放的系统化思维,加快构建多点支撑、互动互促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
协同不同性质的核心节点企业,激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潜在活力
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是由核心企业、供应商、竞争者、客户、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参与者作为网络节点的自组织资源交互系统。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对接及转化,有赖于网络节点组织间充分合作,推动创新要素跨域流动。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出于军事防务目的征集的分布式通信方案,催生了Internet技术。此后,这一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公司应用于通信联络、信息检索和客户服务等商业活动,Internet在民用领域的巨大潜力被逐渐挖掘出来,最终发展为当今规模庞大的互联网产业。可见,作为最关键的创新主体,核心节点企业决不能游离于科技创新网络之外,要勇于跨越自身组织边界和知识边界,主动寻求网络联系,适时拓展网络行为,减少因离散而导致的网络内耗,最大程度地聚集网络协同动能。
尽管目前我国军方、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等创新参与者已在认识层面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达成共识,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国有军工企业“转民”动力严重不足,一些民营企业“参军”热情不高,内部动能匮乏,导致两类核心节点组织之间缺少互动,资源流动、知识溢出、信息共享、技术交互等多方面受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效能。
因此,一方面,应着力提升国有军工企业的内在意愿,强化企业管理者的市场竞争意识及经营理念创新,加大对军民两用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在税收减免、融资贷款、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资源方面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涉军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意识和技术进步敏感度方面的长处,着力降低“制度门槛”,对有意向参与军品研制的民营企业定期提供保密认定、许可审查、军品免税、专项资金申报等方面的政策辅导及法律帮助,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民营军工企业通过募集上市、债股联动发行企业债等方式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
协同不同类型的中介节点组织,增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结韧性
技术、信息、人才的转移与共享,知识的扩散与重组是创新要素互动互促的集中体现,也是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大跨度资源整合的必然要求。纵观美国的“军民一体化”、日本的“以军掩民”和以色列的“以军带民”等国的典型发展模式,其核心都是为了促进军民科技资源相互融合渗透,也都离不开各类社会化、专业化的创新枢纽及中介组织。科技中介机构与创新服务平台是加快网络节点组织间资源传递与信息交流,推动创新要素社会化流动的重要纽带。借助这些具有连接功能的中介节点组织,知识、技术和信息得以在创新网络中跨组织、跨地域地流动、扩散与重组,创新主体得以突破原有知识边界,及时获取外部互补性资源,从而加速形成高效的创新反馈回路及连通的知识网络,极大地克服了局部创新资源不足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在增强网络韧性的同时,持续推动网络自增益协同创新。
由于军工科技受制于国防保密要求,信息、资源往往具有非对称性,因此需要科技中介组织发挥作用加以弥合。然而,目前我国军工科技中介机构整体服务水平欠佳,一些早期分离于政府机构的科技中介市场竞争意识不强,而社会科技中介的力量又相对薄弱,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军工涉密科技中介机构整体数量较少,使得许多军民两用创新资源的效用未能有效发挥。为此,应着力增强军工科技中介的纽带作用,合理布局科技资源配置中介、技术转化应用中介、知识产权交易中介和市场监督管理中介等各类技术服务组织,围绕军民科技产业创新链,形成多元互动、协同一致的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强化各类科技中介之间的内部合作,以及科技中介与企业和科研院校之间的外部协作,提升科技交流合作成效,加速形成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的军民科技创新服务链。同时,要强化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提升军工信息网络平台和军民融合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孵化器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做大做强相关知识产权运营平台。
协同不同形式的市场化管理手段,提升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效率
适度市场化是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当坚持的一大原则。二十世纪末以来,欧美开展的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手段的军工产业集中化,意在通过资本的市场化运作、人才的市场化流动、资源的市场化整合、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实现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互通融合。经过此轮改革,美国所采用的军事技术中军民两用技术占比约为85%,国防部使用的标准化文件中民用标准占比约为一半,国防科技经费中涉及中小企业的各类项目数量每年超过600项,此举不仅显著提高了美国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因此,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网络必须兼顾市场效益,发挥不同组织管理手段的组合效应,以开放、竞争、高效的市场环境,吸引异质性的创新主体,活跃其技术创新行为,不断完善创新网络的自组织协同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最佳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军工企业与民营涉军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科技成果在双向转化过程中面临诸多壁垒,许多优质的科技资源无法有效传递和充分共享。加之跨军地、跨部门的市场化协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导致信息传递、利益分配、行为规范等方面衔接较差,严重制约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效率。因此,亟需完善跨军地、跨部门的协作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过程中各类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应及时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保障作用,通过一般预算直接投入和政府采购等方式,对军民两用关键技术和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在税收减免、融资贷款、建设用地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并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发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助推作用,为社会资本进入军民融合领域提供示范,推动形成财政资金引导、金融市场配合的一体化金融运作模式。
同时,要打破军用与民用之间的标准壁垒、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涉军中介机构保密审查备案的工作效率,简化企业申请军工生产的审批流程,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提高军工产品的民口配套率和民用产品的军用化程度。
(作者单位:杜 娟: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讲师;杨乃定: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沛林: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销售公司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