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你看这个件儿怎么加工啊?用原来的流程出活太慢了,有新的办法吗?”
“对啊,张师傅,你看现在出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用以前的方式,这效率和质量真跟不上。”
以前,在各车间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吐槽”。
因为中国兵器内蒙古北重集团的生产制造一直使用工艺规程作为各生产单位的指导文件——然而事实上,很多产品的工艺规程使用的是简式工艺规程。简式工艺规程对于加工过程等参数均没有详细的说明,这直接造成工人师傅凭经验加工、员工技术垄断等问题,导致工艺流程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这都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痛点”、也是大家普遍反映的“槽点”。
作为运行了几十年的规程,显然不能满足精益设计及生产线优化布局的需求,更跟不上数字化制造的浪潮。随着公司精益化管理不断渗透,防务事业部对工艺规程进行了一场“变革”——将“痛点”变“亮点”,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为提升防务产品技术水平、制造能力、管理效能,履行好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避免核心技术流失,公司防务事业部502车间率先试水,提出重新编制《全工步作业指导书》,勇敢迈出试水之路。
在公司防务事业部16号厂房502车间,身管班班长张立峰正在翻阅作业指导书,查看某产品操作步骤。他一一确认后,开始工作。张立峰对记者说:“我们每名员工手里都有定制的一本‘宝典’,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他们现在已经能应用自如了。”
他口中所说的“宝典”就是防务事业部的《全工步作业指导书》。该指导书包含了加工参数切削量,加工过程,背吃刀量等,规定了员工的操作流程,这样就避免了切削参数过大影响产品质量,过小又影响生产效率的弊端,使操作动作更加统一规定,生产作业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为什么率先在502车间运行?”
“大国工匠”戎鹏强给了答案:“我们车间生产火炮关重件身管的机加车间,近几年的生产任务逐年递增,身管加工有非常多的关重技术,也是公司的核心技术。同时公司技术人员断层明显,后续人才储备不足。这一指导书的出台,打通了人才、工艺、工序、操作规程之间的壁垒,没有高超的技能、加工经验和辨图能力的‘门外汉’也能操作,把生产步骤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随着公司精益化管理不断渗透,深化改革的触角不断向下延伸,车间率先试水全工步作业指导书背后,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颠覆。为了长远发展,我们必须用心做好。”502车间支部书记张英说。
在防务事业部技术部记者发现主管该工作的两级带头人刘清完全沉浸在工作的状态里,他正在和技术部的相关人员开会:“前期,作业指导书编制工作组已经完成了502车间某些主要产品的134道工序、658个工步的作业指导书编制工作,实现了502车间生产作业指导书‘全覆盖’。为了更加贴合生产,提高作业指导书的可执行性。咱们还得及时和技术员深入车间生产现场,向现场操作者了解指导书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有效建议及时纳入到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中。”
布置完工作,看着大家分头行动后,刘清才放心地和记者交流起来,他告诉记者“在以前生产紧急时,操作者容易‘打乱仗’,对防务事业部技术部的管理者来说,早就对此‘焦头烂额’了,为了抓住工艺流程的“七寸”,作为主管防务产品技术的核心部门,按照生产全流程不断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下决心为公司防务产品‘量身定制’工艺流程,抓产量的同时提质量,为公司产品上了‘双保险’。”
据记者了解,目前防务事业部根据作业指导书在502车间应用的情况,将作业指导书的使用范围向402、505、602车间推广。目前,技术部机加工艺室技术人员同四个车间的技术员完成了现行生产零件的梳理,并将工艺规程进行优化。随后将会对402、505及602车间现行生产的279种零件共计2289道工序、7448个工步进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窥一斑而知全豹,创新已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改革和创新的土壤中,北重集团正向外界展示创新带来的浓浓暖意。 (郭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