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名 片

郑培钦,国家一级演员,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教师、原浙江歌舞剧院首席歌唱家。现任全国青联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青联常委、浙江省音协主席团委员。主演的歌剧和演唱的歌曲多次荣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特别奖,2016浙江省拔尖艺术人才、2013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2013浙江省首届音乐奖;2005年获国际声乐大赛金奖等国内外三十多项大奖。
曾在民族歌剧《青春之歌》《与妻书》《党的女儿》《国之歌》、音乐剧《天台遇仙》、话剧《苏东坡》中饰演女一号。
主要作品有:《美丽浙江》《梅兰芳》《谁是最美的人》《西湖春天》《九月杭州桂花香》《忆江南》《最忆是杭州》、民族管弦乐《霸王别姬》《富川山居图随想》等。
■ 李 洁/文
她有一双非常干净的眼睛,像水洗过一样,目光温柔却透着坚定,说话轻声细语却很有力量。
11月初,深秋。在浙江音乐学院,笔者见到了郑培钦。这一天,郑培钦需要给学生们上七堂声乐艺术课。晚上,在结束一天教学任务后,再参加学校举办的《2019实习乐园全省巡演首场演出》。在教室、舞台、录音棚间来回奔波,是她作为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教师,以及国家一级演员的工作常态。
她办公的琴房简洁而雅致。沙发、茶几、书架,她都选择了“纯粹”的原木色,钢琴和办公桌摆放在靠近窗户的位子,对望出去是艳丽可爱的连翘,入秋后依旧满枝金黄。这是让她安静下来的窗口。
上课间隙,她抽出一个小时,和笔者漫谈。我们聊到最近最开心的经历、最放松的时刻、最大的挫折、最重要的作品……答案多与她终其一生的歌唱事业有关,她的喜怒哀愁与舞台紧密连接,艺术生涯是她人生的主调。
其间,沟通演出的电话不时打进来,她耐心地安排每一项工作,把繁杂的细节条条理顺。
她毫不设防地分享这些年的聚散离别,得失取舍,她数次落泪。对于舞台的眷恋、对于自我的期盼,促使郑培钦在艺术人生中奔竞不息。当然,她也有追不回的遗憾,有抛不下的眷恋。她慢慢领悟到,“为艺术而生,享受平淡生活,做最真实的自己”。
▲新的高峰:
最开心的经历,最重要的作品
6月18日,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座无虚席,热情的观众挤满了过道,雷鸣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声始终不止。这一晚,浙江音乐学院师生首次排演的大型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迎来首秀。6月19日的第二场同样激起热潮,在朋友圈里、在各大媒体上,赞叹声连绵不绝。
演出的当下,从观众的掌声和赞叹声中,大家就知道,这个剧成了。很多观众意犹未尽,还想再看。
作为该剧的项目负责人和主演,那几天郑培钦的手机里涌进了数百条祝贺的信息。相比过往演出后的寒暄,这次郑培钦感受到言语间的真诚。
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观众,在演出后有感而发,写下一段数百字的长文,发到郑培钦的微信上。她写道,“你无与伦比的精彩艺术呈现惊艳了在场的所有观众,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灵!我向省委建议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能观看、欣赏、品鉴、反思。最大限度释放舞台艺术的核心能量!”
用浙音声乐系主任王维平的话来说,这是浙音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更是浙江高校“不忘初心”的实践。
“过程是艰辛的,结局是欣慰的,大家对《党的女儿》给予充分肯定,这是对我们声歌系,也是我们整个剧组最大的鼓励。”排演该剧成为郑培钦最近最难忘的一次工作经历。
今年,为献礼建党98周年,建国70周年,郑培钦申报了浙音创表项目——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剧中,不仅请来了原版《党的女儿》女主角扮演者之一、原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剧艺术家孙丽英,还请到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著名歌剧艺术家秦鲁锋,主人公“田玉梅”由郑培钦担任。
这部剧,激发出郑培钦前所未有的创作热情。作为项目负责人,郑培钦要操心场务、乐务、灯光、舞美、音响、服装、道具等等繁杂的细节。同时,她熟知剧中各个角色的台词和唱段,能细数每个群演的走位。不管与谁搭戏,对方忘词,她都可以立刻提醒。
她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清澈而深刻。每一场排练,她都百分之百投入,常常泪流满面,她不仅自己哭,还把边上观看的人也弄得热泪盈眶。前来观摩的学生一坐就是一整场排练,迟迟不愿离去。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去看郑老师排剧必须要带上纸巾。
郑培钦曾说,“作为一名歌唱演员,在有限的艺术生涯中,唱一出优秀的民族歌剧,是我追求的梦想”。而《党的女儿》不是郑培钦第一次圆梦。
2017年,她等来了期待已久的民族歌剧《青春之歌》,这是浙江歌舞剧院60年来的首部原创歌剧,也是她的第一次。该剧入选了文化部2017“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名单(全国只有9部入选)。同时,这部作品也是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2017年度重点项目,成为浙江献礼十九大的重点剧目。
为了深刻理解作品,与《青春之歌》有关的书籍、电视剧、电影、戏剧都成为郑培钦潜心研习的教材。从人物塑造,从声音技巧,从台词表达,到舞台呈现,反反复复去打磨,郑培钦都力求“青春”。这是她对于作品的敬畏。
郑培钦说,演员不只是灯光下的光彩夺目,更要耐得住寂寞得下苦功夫。演歌剧,不仅要唱得好,还要演得好,要演出人物的灵魂。排练的几个月来,郑培钦连吃饭、走路、睡觉,都在用心揣摩,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演活林道静,通过塑造角色来聚焦知识分子,展现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
目标很快实现。2017年10月21日首演之后,这部剧在全国取得了巨大反响,相继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歌剧节和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演及全国巡演。剧组所到之处,都受到观众的追捧和强烈反响。导演张曼君称赞郑培钦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好演员。
在舞台上她是“忘我”的。那些夹杂泪水的经历,成为郑培钦更为深刻的记忆。
在一次文艺演出中,郑培钦的颈椎骨质增生发作得很严重,但第二天还有一场《青春之歌》。没有B角,演出又不可能推掉。她在床上起不来,稍大幅度的头颈扭动,都会引发全身剧痛。最后被家人抬到武警医院,针灸、理疗。面对医生,她说的话是,“请您想办法让我站起来,晚上我还要演出。”
感觉好一些,她带着颈托,赶到演出现场。始终保持头颈上抬的姿势,化妆、换演出服,说是咬牙坚持一点都不为过。
这是一部大女主的戏。2个小时,郑培钦需要在台上把控全局,节奏紧到没有时间喝水。舞台上的她依旧神采奕奕,尽她所能地将每一个身段做到完美。观众丝毫没有看出异样,但在台下的妹妹,早已心痛得泣不成声。之后,郑培钦接受了半个月的治疗,才渐渐康复起来。
另一次演出《青春之歌》在北京。有一场戏,剧情设计需要在舞台撒传单,灯光一打,像洋洋洒洒的雪花飘下来,满地闪着白灿灿的光。郑培钦在这个场景下奔跑,以展现纷乱年代中的革命激情。
跑着跑着,脚下一滑,腿不听使唤,抽筋了。她只能坚持。演出结束,整条腿都紫了,用手一拍,全是黑的。“演出很重要,精神压力很大。还有就是累,算不清演了多少场。”
从2017年到2018年,她因为这部戏疲
惫不堪,但《青春之歌》也成为她最重要的作品。“歌剧是声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这对我来说是第一次尝试,哪怕倒在舞台上都是值得的。”
▲为舞台而生:
最大的遗憾 最大的欣慰
“能和我谈谈遇到过最大的挫折吗?”笔者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会让郑培钦潸然泪下。情绪来得很突然,又或者说,在过往的岁月里积蓄已久。
“挫折就是父母去世的时候,我在演出,都没赶上告别。”她沉默了,在场的人都跟着沉默。她用更缓慢的语速讲述,让起伏的情绪得到缓和。
多年前母亲病重,郑培钦在天台演出。那天是教师节,收工后马上往老家赶,到了病床前,妈妈已经不能说话,没了知觉。妈妈靠氧气撑到女儿赶到才咽下最后一口气,没有听到一句遗言,妈妈就离开了。回想往事,郑培钦眼泪不自觉地掉了下来。
之后父亲离世,她更是抱憾终身。那本该是一个暖意融融的春节。郑培钦应邀去阿根廷和乌拉圭演出,没有想到的是,父亲突然大出血,没能抢救回来。为了不让身处异乡的郑培钦分心,家人瞒了她整整八天。一直到快要出殡,家人才编了个善意的谎言把郑培钦“骗”回杭州,三十多个小时的飞机回到国内,等待她的是已经躺在殡仪馆的父亲……
这两件事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成为她心底最深的痛,常常在午夜梦回时揪心自责,年少时离开家,到了工作岗位,陪伴的时间用手指都算得出来,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郑培钦抽泣着讲完这段,然后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再开口,她说起童年。那时候,是父母陪伴着她,给她音乐的滋养。记忆里的画面好美。到了假期,全家人围在一起,妈妈弹风琴,爸爸和外公拉二胡,她和哥哥妹妹唱着不同旋律的民歌、戏曲。特别是上了小学后,外公住的那条街,家家户户都有唱片机,婺
剧、越剧、黄梅戏等充满感染力的唱腔时刻徜徉在街头。休息玩耍的时候,帮忙做家务的时候,耳边回旋的都是各种戏曲。久而久之,戏曲在她幼小的心里生根了。
这又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故事。17岁那年,她陪妹妹去考浙江东阳婺剧团,妹妹临阵怯场,而没有报名的培钦在县文化馆老师的鼓励下,以一曲越剧《葬花》和歌曲《我爱你,中国》吸引了婺剧团的老师。她意外地被剧团录取了。
唱腔是郑培钦的强项,但腿毯功却不如才十二、三岁的师弟师妹们练起功来柔韧。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能更刻苦。每天天不亮起床苦练四功五法,腿上经常练得青一块紫一块,上楼梯也需要人搀扶。天赋加勤奋,很快郑培钦便在小百花婺剧团崭露头角。1995年,在浙江省首届婺剧节上,她的表演《新虹霓关》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了一等奖。在婺剧团的八年,让她对舞台表演有了深刻认识,为多年之后出演民族歌剧埋下伏笔。
1995年,郑培钦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黎信昌教授的声乐培训讲座,她想通过学习声乐演唱技法来提高婺剧唱腔,1997年,她正式拜谭丽娟老师为师,为了学习声乐,每周她要坐5、6个小时的汽车到杭州上声乐课,就这样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坚持了两年。
她用实际行动诉说着何为卓越,何为执着。1998年,她获得江浙沪歌手比赛金奖,1999年获浙江省“雄狮”杯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金奖第一名,随后调任杭州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开启她艺术人生的新篇章。
2006年,郑培钦从杭州歌舞团调到了浙江歌舞剧院,成为浙江省文化厅和歌舞剧院的重点培养对象。
在那些默默演唱的岁月里,她凭借扎实的功底获得了专家的肯定,相比流光溢彩的维也纳音乐厅、瑞士琉森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等等国际一流的大剧院音乐厅,她最喜欢的还是到群众中去,为基层人民歌唱。因为,做一名老百姓喜欢的歌者,是她追求的目标。
大家评价郑培钦:“她的歌声真情感人、催人奋进,她是一个用心歌唱的艺术家”,“郑老师没有架子,很有亲和力,就像一位邻家姐姐”。
“她的爱,如和煦的风,如和暖的春,温暖着你我他。”正如郑培钦唱的这首歌,农村、工地、厂矿、部队留下了她天籁般的歌声,温暖了无数人。
有歌迷把她当明星,郑培钦说:“我不是明星,我只是你们当中的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是工作平台不一样而已。我能感受到老百姓对艺术的渴望。”每次郑培钦演出,观众总是听不够。有一次在天台皇都村,原定唱两首歌曲,但是观众特别热情,掌声不断,她连唱了七首,最后观众直喊心疼。
打动人们心田的,不仅是她的“艺”,还有她的“品”——20多年来,郑培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她把多场个人演唱会收入捐助给了贫困大学生;她还是浙江省第500位人体器官志愿捐献者,“情暖浙江·红十字博爱公益项目”的形象大使,中国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爱心大使,她为器官捐献做起了义务宣传员。
她的歌迷有很多都是基层的群众,长期的互动,现在都成了朋友了。碰到她演出时,这些百姓“粉丝”会跑上几百里来看她。也许,这也是她舍不得离开舞台的原因。
虽然功成名就,但是她的低调做人、她对工作的一丝不苟,总是如微风如细雨,沁人心甜,让人动容。
▲慢下来:
华丽转身 纵情耕耘
这几年,郑培钦始终处于忙碌的状态。许多艰难的经历和卓绝的付出,她都是浅浅地带过。
但谈到2017年,她的眼睛又红了。
这一年,她调任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成为一位老师。“从舞台到讲台,心理过程很艰难。”
接到调岗的通知当晚,她正在太原演出,演出结束后,她独自在房间哭了整夜。眼前闪过20多年与舞台朝夕相伴的画面,这份眷恋旁人无法体会。“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是想起要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要离开热爱的舞台,心里还是很多的不舍。”
郑培钦慢慢与现实和解,代价是比以往加倍忙碌。
在课堂上,她是亲切至极的郑老师,将舞台上的敬业带到教学中。如今她成了十一个学生的声乐主课老师,肩负着11份“母亲”的责任。她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学艺先做人。课堂上,她勤勤恳恳地为学生们示范声音、呼吸,角色的台词和动作,细致到每一个眼神、手法、走步……
周晓璇是声歌系大二的学生,跟着郑培钦学习一年多。在她的记忆里,郑老师从来没有发过火,“特别有耐心。如果有一句声音不对,或者咬字有问题,老师会一遍遍纠正,反复教。”
课堂下,她亦师亦母。无论是在地下车库、大马路上,还是食堂,她都可以随时停下来给学生讲解作品的处理和表现方式,甚至旁若无人地给学生做示范。每周学生们的歌唱会,郑培钦都会到现场观摩,学生们适合怎样的妆容、怎样的演出服,她都给出中肯的建议。
郑培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丰富的演出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切身领悟,为学生创造在她的歌剧中演练的机会,哪怕只是一个小角色,一个群演。
在排演《党》剧时,她让系里的学生跟在身边,让他们在真实的排练场体验歌剧演员的台前幕后。她说,当你真正亲身经历一整部歌剧的创作过程,观察演员的台前幕后,那样的体悟是在琴房看不到也学不会的。她还引导学生加强文化学习,让她们背诵唐诗宋词,只有理解歌词背后的深意,才能把歌唱得至情至深。
她说,民族歌剧是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方向。作为浙江省第三批舞台艺术拔尖人才,12月7日她将在浙江音乐厅举行一场民族歌剧专场汇报演出,16首歌,出自6部歌剧,每一首都是精彩的咏叹调或是主题歌。
这比演出一部歌剧有更大的挑战。“要把每个歌剧中的精彩唱段通过短短几分钟的表演,要立刻把人物性格表现出来,情绪始终要在最高点,比演一个大剧还难。”为此,提早一个月,穿插在教学间隙,她开始紧张的排练。而更多演出,则是她的常规工作。
“工作排太满,特别累,演唱会后要让自己慢下来。”她意识到生活要做减法。她想等忙过这段时间,好好调养身体,节假日想带上孩子,去郊区的家里懒懒呆一天。那是一个可以看到山、看到水的地方。她特别向往的生活是,孩子静静写作业,她陪伴在身边,安静地喝茶、看书,悠然闲适。对这样的日子,她期待已久。
笔者发现,她琴房的办公桌上放着村上春树的《假如真有时光机》,她想跟着作者从查尔斯河游历到湄公河畔,从雷克雅未克逛到托斯卡纳。她渴望松弛的生活方式,给紧张的神经松绑。
“如果真有时光机,你希望回到什么时候?”笔者问她。
“我真希望时间可以静止,至少能够让时间慢下来,我不要那么快变老,希望有更多时间好好陪伴孩子、家人。”回答完最后一个问题,她的下一个学生准时来上课了。
她移步到窗口前的钢琴前,流畅地弹着练声曲,学生的歌声略显青涩,她不厌其烦地矫正、示范。
校园里的银杏正在转黄,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郑培钦向窗外望了望,短暂凝神,又将视线移回琴谱。她想到了什么?刚刚回头看了这一段艺术人生,一定有某个让她珍视的时刻。
(本文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