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新疆自治区劳模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总地质师刘培亮

●刘培亮(左一)检查现场参数
■ 石立斌 江杰
11月18日上午,秋风飒飒的大漠戈壁,蔚蓝天空下金色的胡杨叶片片飘零,棉花朵朵映衬着美丽季节。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的总地质师刘培亮和几名技术人员赶到TK838井,察看注水作业。虽然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数据采集、功图分析,但到现场取得第一手资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TK838是今年仿底水注水新工艺的试验井,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他都要到现场,每项数据的轻微波动都不能放过。
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刘培亮,拒绝了几位同学一起创业的邀请,毅然来到西北油田采油一厂,他从采油工干起,干到技术员、项目负责人、开发研究所所长,直到2017年4月调入采油三厂任总地质师。 他说,既然当初选择了西部,选择了大漠,选择了心甘情愿的艰苦生活,选择了无怨无悔的石油人生,就要对得起自己吃过的苦,流过的汗,就要干出点什么。刘培亮说自己一到岗位上,就不想坐在办公桌前,心里想着的,除了现场还是现场,他要像井场周围那些大漠红柳,扎下深根,顽强生长,捧出朝霞一样的花蕊,绽放自己扮美戈壁。
2005年,作为开发所一名普通的研究者,面对自己管辖的油藏塔河四区高自然递减的严峻开发形势,刘培亮对油藏内的80余口单井逐井分析,在详细论证的前提下,引入碳酸盐岩周期注水技术,提出区域均衡注水思路,使4个井组效果改善,19个井组保持稳定。他对塔河四区油藏提出了以酸压、转层、注水为主导的治理方案,实施后增油9万吨,增加可采储量87万吨,创效2亿元以上。
参加工作三年后的2008年,成绩突出的他已经被提拔为开发研究所副所长,他带领团队在塔河油田大底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治理的问题上,通过精细的地质复查论证工作,先后提出了直井“上提避水”挖潜技术和水平井“油相颗粒堵水技术”,使得一批又一批“倒下的”油井重新恢复了生产,首次开创了抑制底水油藏含水快速上升的局面,创造了平均单井降低作业成本80万元,年增油量10.7万吨,采收率提高1.1个百分点的巨大成绩。在此两项技术指导下50多口关停油井先后恢复生产,实现增油20万吨以上,创造了巨额经济效益。
2017年,他调到采油三厂任总地质师,舞台更大了,他也更忙了。他开始重视从地质理论入手,用新的观念启发、影响和带领一个团队来攻克塔河油田地下的采油难题。经过两年潜心研究,到2018年,他在老区开发方面获得革命性突破,找到了解决老区上产的金钥匙,确立了以全面储量动用为目标,通过低成本注水实现稳增长,注水效益不断扩大。对注水替油、单元水驱机理再认识,提出了仿底水、仿压裂注水新思路,做精做强断溶体注水开发,注水工作稳步提升,去全年年注水量88万方,同期增长20万方,增油量达25万吨,同期增长3万吨,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注水吨油成本也稳定在30元/吨。通过精细注气提升效益,树立了以靶向剩余油为目标的注气开发体系,“三变”式注气实现了单元气驱扩大波及有方法,量化压差注气实现了掌控稳产有技术,大规模注气增效实现了选井有标准,成功试验了气窜治理的泡沫驱工艺。注气指标稳健趋优,注气有效率上升至88%,全年注气增油量18.5万吨,当期注气吨油成本637元/吨,三项指标均为历史最优。通过精细管理、大力注水注气,将采油三厂自然递减控制到了15.1%,达到历史最优值,采油三厂获得集团公司“突出贡献区块”、十区南获得集团公司“规模增加经济可采储量项目”优秀区块奖,为西北油田的稳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谈到刘培亮,开发研究所所长蒋林说:去年的成绩,只是我们的团队跟着刘总经过两年沉淀、反思和经验积累开出的思维之花,今年才是这些研究大面积结果的时候。1-5月注水65万方,替油9.4万吨;注气工作单井走向单元、单阁楼体转多阁楼体挖潜、单流线走向多流、平面挖潜转立体挖潜,1-5月实施注气31轮次,注气增油1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2.98万吨。
2019年,面对着高产井不断减少,一些老区块产量递减,刘培亮更是躬下身去埋头找油,辛勤耕耘,干得风生水起,获得的奖励和荣誉,他自己也数不清楚了,有采油厂的,西北油田的,还有中石化的。他说自己最欣喜的是被自治区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常常使他感到心有歉疚,感到为祖国建设做贡献还不够,为新疆人民生活还需要再努力加油。
有时候,他想,自己作为一个石油人,能干的也只在石油开发领域,一个油田带动一个地方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提高,他感到自己和同事们身上都有双重的担子,必须要加倍努力,要把控制产量递减的事情做好,让油井充满能量,让油田青春永驻,就像五月的红柳,金秋的胡杨,把荒凉的戈壁变得灿若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