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智能油田”建设推动采油生产迈入新时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中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二厂推进两化融合构建智能油田纪实

4.jpg

●无人机巡井

  ■ 郑金国 张倩

  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一区油井监控室,采油高级技师赵光辉神情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监视屏:油压、套压、回压、电流、温度……一条条井口实时数据曲线显示着油井的生产状况,这些自井口传回的数据一分钟更新一次,管理一区200多口油井的生产状态一目了然。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西北油田采油二厂,1046平方公里的油区面积,800多口油井,40多个大小站库,点多面广线长,生产运行管理难度大。西北油田强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这片区域的所有井、站、管网已经成为一个密切互联不可分割的信息化整体,智能油田建设已使传统的采油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无人值守改造一小步

  智能油田建设一大步

  “到2018年11月,采油二厂的注水系统已全部实现无人化。”采油厂副厂长靳永红介绍道。2016年9月,T601高压注水站开始无人值守改造。在增加PLC系统、电动阀、液位计、高压流量自控仪等设施的同时,对现场注水泵进行自动化、信息化升级改造,最终实现无人化,这是塔河油田首座无人值守高压注水站。到2018年11月,实现采油厂注水系统无人化运行。此项改造实现注水成本大幅下降,注水费用从每立方米12元降至7元。

  注水站改造成功后,又选取7-2计转站进行“集油系统”无人值守改造试点。根据7-2计转站的生产规模情况,通过完善站内的各类自动化监测参数,将计量撬远控、自控参数与视频监控集中至6-3站进行监控,于2017年5月实现7-2计转站的无人值守。接下来,选取计量混输泵站TH10321计转站和12-14计转站进行混输泵的远程启停、变频调节、连锁控制、远程调掺稀功能等方面的自动化改造。这三座计转站共优化用工12人,年可节约人工费用80余万元。

  “‘无人化’不是无人管。”靳永红强调说,“要实现无人值守计转站的安全高效运转,后续管理及维修工作一定要加强。”在完成3座计转站无人值守改造后,采油厂摸索无人计转站的使用规范,目前率先于西北油田形成了一系列无人计转站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保障了其安全高效运行。

  这个厂稠油油井多,90%以上的油井需要掺稀生产。由于注气、注水井等开井初期套压较高,

  计转站不能满足井口掺稀,需安排泵车进行掺稀,待压力降低后再安排有人值守掺稀流程进行井口掺稀生产。据统计2018年井口掺稀费用达1500万元以上。针对这一状况,他们集中力量自主研发出一种高压自动化掺稀流程,该流程通过对原有工艺流程进行改造升级,可实现无人化自动掺稀,有效替代了泵车,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具备远程启停、接地电阻、现场视频和数据实时远传、自动灭火保护等功能,今年先后使用42井次,每井次可降低运行成本5.75万元,共节约费用290.5万元。目前这一“智能掺稀泵”正在全厂推开应用。

  与此同时,全厂网络通信链路建设快速跟进,特别是2019年6月,率先在西北油田完成4G网络建设,为井口实时数据、视频资料的安全、快速传输提供了强力保障。目前已实现单井、站库数据监测100%全覆盖,实时监测井口压力、温度、电流等54种参数,能满足生产各环节对数据的现场采集要求。

  带来的不仅是效益

  更是一场管理革命

  油井监控室里的赵光辉接调度通知:“TK641井小时注水量上调50方”,只见赵光辉点一下鼠标,监视屏显示数个注水泵的图标,他点了其中一个,说:“好了,现在注水量调整完成了。”几秒钟时间,他完成了向一口井注水量调整?我们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要是以前呢?赵技师微笑着回答:“以前当然要派人到现场了!”他又点了一下鼠标,一个正在“磕头”的抽油机画面显示出来,这个40公里以外的井场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赵技师不无得意地冲我们说:“井场上很多东西都能看到,像不像跑了一次井场?”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在半个小时内“跑”遍200多口油井……说话间赵技师手边的手机收到智能预警系统发来的信息,提示一口油井的电流值迅速从53安培上升至63安培,赵技师的表情严肃起来,迅速将网页内容切换到油井信息查看界面,发现电流曲线还在缓慢上升,他立即发出指令:请巡井人员到现场查看。他解释说,造成电流值升高的原因很多,需到现场落实,虽然离额定电流值还有段距离,暂时不影响生产,但若不及时弄清原因,消除隐患,发展下去就会影响生产。赵技师的工作就是借助手边的这套“油井异常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将许多小问题在变成“大问题”前消灭掉。

  这套系统是采油二厂自主研发的,由厂技术专家张栋与中石化石勘院合作,通过提取油井远程实时监控数据,利用“孤立森林”算法,研发出油井异常预警系统,并取得了国家级“软件著作权”。他还主持研发了PCS系统子模块“生产调度系统”,今年1月开始试运行以来,有效解决了生产调度工作存在指令重复传达、沟通效率低、查询难等问题,可以说颠覆了传统的生产调度工作模式。以前派工,从下单到结算,是一个漫长而繁杂的过程:联系车辆,通知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的沟通,找领导签单……要打无数个电话,还有诸多避免不了的“扯皮”,耗时费心低效,似乎有多少人都忙不过来,生产调度岗,一向是生产单位最繁忙“热闹”的地方,而现在的采油二厂生产指挥大厅,轻松而安静,只有鼠标的点击声,而各项生产指令在有序高效地运行……

  智能油田建设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也不仅是减人增效,更是一场管理革命。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生产指挥调度”模块成功运行的基础上,继续建设“方案审批”“施工进度跟踪”等模块,扩展无纸化调度应用范围,打通部门管理、承包商施工、财务结算等生产环节,构筑全部生产施工的信息库,打造生产经营生态链,进一步提升施工效率。

  未来已来,

  敞开胸怀拥抱智能新时代

  对于生产单位而言,再先进的技术,智能化程度再高,如果不能产生效益,也无意义。该厂的目标是,到“十三五”末,现场用工人数要控制在500人以下,现场生产组织效率比“十三五”初提升一倍。

  2019年,采油厂已部分建成井站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井站生产数据进行全面采集,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油井工况异常,及时进行预警信息推送,井站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下一步,将逐步从 IT(信息技术) 向 DT(数据技术) 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化,重心将是在完善各类生产经营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组织对动静态(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支撑智能油田建设。

  为适应智能油田大数据实时采集的需要,通过引进成熟4G通信技术以及抄表类LoRa技术,2019年在工区内进行融合网络试点建设,搭建起了一个全覆盖、稳定、高速、安全的无线网络。该网络在原单井数据传输基础上,实现了对注水、注气现场动态数据的实时传输。

  今年,采油厂要完成100台加热炉的温控改造任务,水套炉将从人工控制变成全自动化控制,各项参数远传到管理区的指挥中心,并完成抽油机节能控制改造。不仅要实现无人值守计转站,还要实现无人值守掺稀泵、无人值守装卸油、无人值守装水、无人值守采油……

  2019年采油厂利用信息化手段全力打造12-4中心站,初步建立“中心站库一体化管理体系”雏形。计划利用3-5年时间逐步完善站库智能管理系统,全面形成中心站井站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采油厂-中心站-无人站-单井”的扁平化管理,实现采油厂管理模式的全面优化升级。

  届时,站库智能管理系统根据6座中心站库实际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围绕数据自动采集、运行实时监控、站库安全防护、设备健康诊断等业务,对每台设备、每块仪表、每条管网进行细化管理与诊断,建设成全面感知、超前预警、自动操控、过程优化的智能化站库。

  未来已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技术革命不可逆转。采油二厂抓住机遇,建设“智能化油田”,为西北油田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目标领跑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