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钢铁集团赵剑先生认为:“以买新设备来弥补管理短板,是很不可取的”。他的观点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共鸣。我们确实经常很遗憾地看到,有些企业因设备资产管理失当,大幅缩短了设备设计寿命而提前报废(例如12年设计寿命,只用了四五年就没法再用)、或者即使在继续服役也是带病运行。于是就花巨资购买新设备、或进行改造,美其名曰“技术升级”。
我当然不反对必要的技术升级,但以买新设备来掩盖管理失当、或者弥补管理短板,就觉得有些掩耳盗铃了。设备之所以会提前报废、带病运行,是因为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一环或多环出了问题,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计和选型欠考虑、安装和调试过于毛糙、使用者操作不正确或蛮干、维护保养不及时或不完备、风险识别和控制不到位(例如遭到雷击、老鼠破坏)等等。如果不解决这些管理失当,要不了多久,新买的设备毫无疑问也一样会重演历史。而且,因为新买设备的技术含量更高、价钱更贵,所以造成的损失就可能更大。当然,当初支持、拍板买新设备的决策者可能高升、调职、辞工了。
要从设备全寿命周期投入产出比来策划和实施管理,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实际上不见得真的被普遍重视、有效运用了。设备管理在企业里之所以很多时候不受待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持有错误的认知:“设备管理就是消耗成本!”设备管理工作当然需要消耗成本、也确实需要削减不合理的成本,但没有投入哪有产出呢?没有设备的正产运转,企业经营战略目标是否可得以圆满达成?当然不行。所以对设备管理必要的合理投入,其实是一种投资。光看到设备管理的成本消耗而忽略其价值贡献,不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认知水平。而且,淘汰因管理失当产生的“旧设备”而急忙买新设备,不是消耗了更多成本吗?
国内企业也有管理得当、设备超出设计寿命但仍在正常运行的成功案例,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这足以说明:设备是可以管好的。例如依据实际情况选用并努力实施TPM(全面生产维护)、ISO55000资产、ISO41001设施等管理模式。(蒋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