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立足现场设“擂台” 全员参与攻难关 “杨桂林创新工作室”呈现雁阵效应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最近,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杨桂林创新工作室”火得出奇。8月底,在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公司经验交流会上捧回了两块奖牌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电气化局又先后颁发给他们十几项发明专利证书;11月初,我国建筑行业核心期刊《建筑》和客户端又相继向全国推广了他们“立足现场设‘擂台’,突破瓶颈谋发展”的经验。

  “杨桂林创新工作室”是该公司2016年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火车头奖章获得者杨桂林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创建之初,三公司党委、行政和工会就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阵地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一线,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源泉在一线的特点,把创新工作室设在一线,方便创新工作室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研究问题、第一时间破解问题和第一时间总结提高,吸引了近千名员工参与攻关创新。

  浩吉铁路三门峡至西峡管段位于伏牛山、熊耳山和秦岭余脉交汇地带,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四电工程是全线最难啃的骨头。项目上场时,很多人认为这段工程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三公司项目部瞄准山区重载铁路智能化牵引变电系统施工、崤山隧道和西安岭隧道AT供电方式刚性悬挂接触网施工和长大隧道通讯设备无信号等重大难题,以及黄河特大桥、崤山隧道、西安岭隧道和大中山3座1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四电施工的工期风险和安全风险,采取多种形式,发动全员力量参与攻关创新竞赛,向创新攻关要速度、要时间、要安全、要质量。在不到半年时间里,30多个攻关课题逐一攻克,用了10个月时间完成了需要2年半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确保浩吉铁路提前8个月建成开通,创造了我国山区重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河南速度”。

  在完成本项目和公司下达的指令性创新攻关课题的同时,“杨桂林创新工作室”的团队成员积极与其他项目加强沟通,针对各个项目创新攻关侧重点,开展交流互动,协同攻关。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到今年10月,该公司以“杨桂林创新工作室”为依托,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和创新研讨280多次,先后吸引了3100多人(次)参与技术攻关和竞赛活动,产生的雁阵效应在企业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新通客专项目承担的四电工程,由于新建客专与既有铁路并存,交叉施工给物资采购管理和保障施工带来了诸多麻烦。项目技术团队联合物资团队,开展“一杆一档”智能化管理研究,实现了物资材料和四电集成技术参数信息化管理融合,最终实现将6方数据信息汇集到一张二维码里,每天工前、工中和工后用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相互之间咋配合,施工需要啥材料,安全怎样抓防范等,都一清二楚。

  京雄城际铁路12号通信基站,是全国铁路第一座装配式轻钢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围绕怎样安装才能确保一次性成优,承担施工的分公司技术攻关团队联合房建团队,通过探索运用BIM技术可视化交底,对各专业涉及的预埋件和预留部位,反复模拟场景碰撞检测,同时根据装配式结构构造,将房屋分解成装配式单元,然后逐一进行编码,直到各种参数符合一次性成优的要求为止。施工的时候,技术人员又通过智能化平台,把各构件尺寸等数据输入二维码和RFID射频芯片,做到一物一档、一档一码,实现了加工、吊运、拼装和后期围护的全域化链条式管理,受到了建设单位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郑传海 曹筱璐 宋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