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桑张耿: 我这七十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png

●舜达伟业集团董事长桑张耿

  ■ 姚 兰/文 马晓才/图

  见到桑张耿时,阳光正好透过窗户洒在他写满沧桑的脸上,映照着他额头上形状特别的红色胎记,他的表情亲切、朴实、安详。

  他用略带杭州萧山方言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笔者坐下,优哉游哉地给我们泡上茶。

  桑张耿生于1950年,今年刚好虚岁70。

  他呷一口茶,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

  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如清冽茶水般浸润人心。笔者的思绪,渐渐被他带入回忆之中。

  ▲青春之歌

  1963年,我14岁。

  春节过后,我用1块4毛压岁钱,买了第一本藏书: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在刚买完第一本书之后,我辍学了,背起补缸工具做了学徒。

  看看书,补补缸,我的青春就是这样度过的。

  我的父亲是个匠人,他有一门祖传的手艺,补缸补甏——这个行当现在已经失传了,但在节俭度日的当年,人们依赖工匠用钉子等工具把破了的水缸、碎了的瓷盆,以及裂了的饭碗补好,重新使用。尽管如此,光靠我父亲这门手艺,上有我爷爷奶奶,下有兄妹五人,一家人的生活总是捉襟见肘。

  我是长子,父亲走街串巷去补缸补甏时,我承担起了照顾长辈以及弟弟妹妹们的重任。后来,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我说服父亲,辍学,来到萧山县靖江供销社所属的酱菜厂修补酱菜缸。

  辍学之后,读书写作对我而言,就成了难题。有些字我根本写不出,有些书上的意思我也完全不懂,可我偏偏就是爱书。我心里头明白,补缸补甏是为了活下去,读书,则是为了以后活得好。

  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读书是奢侈的,既要花钱又要花时间。然而,为数不多的压岁钱、零用钱都被我变成了书,放在枕头边。

  《青春之歌》是我的第一本藏书。事实上,我没能完全看懂,尤其是那些关于爱情的情节。但我常去小人书摊,在这里看懂了很多书,包括《红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三国演义》之类。因此,我后来节衣缩食又买了一些书,其中就有不少是连环画,这些书的边角都被我翻得起毛打卷。借由这些书籍,慢慢地,我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最初判断。

  令我骄傲的是,我的爱书,多多少少影响了弟弟,弟弟亦成了爱书之人。我们的村子里缺少阅读氛围,但我和兄弟们是个例外。后来,弟弟更是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这就相当于古时在村子里出了个状元。当时,轰动了整个村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从书里知道,天地这么广阔,又怎么甘心把自己锁在酱菜缸里呢?我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但一时又没办法改变眼下的处境。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我陷入了一个迷茫期。

  我在书籍里苦闷,还在书籍里急躁,终在书籍里复归宁静。兜兜转转,也只有书籍能让我心安。

  阅读是一个自我增值、思考致富的过程,在不断混沌清晰、清晰混沌的思维过程里,我最终明确了下一步的方向。

  1977年,中国终于恢复了高考制度。我有一些动心,甚至还跨进了考场,但最终未能遂愿。高考失利,上不了正规的大学,我只能加倍地买书、看书、藏书,默默蓄积自己的能量。

  1984年,我不再补缸,成了供销社酱菜厂的销售员。上下班的人流中,每个人都只背一只袋子,装劳动工具。而我却背二只袋子,一只装劳动工具,另一只装书籍。

  当销售员的时候,我去了很多地方,也开阔了眼界。每次出差,我都会去当地的书店,看看是否有适合自己看的书,而且往往不看价格就买回来。上海文庙书市开张以后,每次我去上海,回来时都会从那儿买来不少旧书,像背宝贝似地背回家里。

  有人说我是书呆子,有人说我不务正业,可我对书籍的热爱,始终如一。

  ▲创业之路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几个关键的转折点,譬如成家、定居、创业。对于我来说,1993年供销社酱菜厂转制,我与原先的厂长合伙办酱菜算一个,但更重要的是,1995年我正式下海。

  我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足了50万元,租下两间共40平方米的店铺,开始代销、零售镀锌板,后来又开始生产镀锌板产品,采用的是当时典型的“前店后厂”式的经营模式。

  这一年,我45岁。

  这次转行开启了我的个人创业之路,我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行业——钢结构。我不曾想到,40平米的店铺,最终变成了现在的集团化企业:舜达伟业。

  我既无背景,也无后台,但是,我有书。

  读书使人明智,书中自有黄金屋。毫无疑问的是,在我从酱菜到钢结构的转变中,书籍发挥了领路者的作用。

  正是通过书籍,我了解到镀锌板及彩钢板的发展前途,知道了以后的厂房、大型公共建筑,甚至民居,都可能使用彩钢板来代替砖混、木材等建筑材料,而且是永久性的。即使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其门窗等也可以使用彩钢板。使用彩钢板的建筑还能使室内装修变得简洁、便捷。而且彩钢板的废料还可以回收,不会成为建筑垃圾……也就是说,我从书中发现了商机。

  在工业快速发展之际,镀锌板、彩钢板是工业城市不可缺少的角色。然而在当时的萧山,从事这一行业的,只有一两家小企业。

  我做的是冷门产品,市场了解度有限。为了打开市场,第一年,公司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跑销路。通过以诚信为本的理念,以及坚持做价格优势,舜达伟业渐渐将杭州市场的许多生意拉了过来,做到了“买涂镀产品,到萧山最近最便宜”的格局。

  在最初几年对钢结构原材料的粗放式加工和经营后,我开始考虑转型升级。当时的钢结构行业里头,大家争相压成本、陷入价格战,跟他们不同的是,我选择了高端路线。

  我建厂房、买机器,与宝钢、杭钢合作,购买优质钢材和进口钢板,并使用行业龙头企业的出口涂料……这样的高端路线意味着高投入以及高风险,有些人并不看好我,可我心是定的,靠的是那些书籍、报刊,和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更是读书、读史培养的分析能力和前瞻意识。

  进入21世纪,基础建设再度加速,钢结构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这时,舜达伟业已经站在产品高端,赢得了良好的业界口碑,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日增。

  2007年底,舜达伟业年销售镀锌板材10万吨,生产彩涂板5万吨,转型成为一家集彩涂钢卷,镀锌钢卷,钢结构材料加工、贸易、配送于一体的浙江省驰名工贸企业。

  我白手起家,文化水平低,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走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我始终怀着谦卑之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舜达伟业发展虽好,但市场仅限于江浙沪一带,而这一带基建接近饱和,越来越难有发展空间。要打破舜达伟业的天花板,必须拓宽其他市场领域,适时改变投资方向。

  2008年秋,我决定在安徽巢湖搞一个新型建材项目。我希望通过该项目,以产品统一、市场互补的形式打通南北市场,为舜达伟业的未来指明方向。对于这个项目,舜达独立投资了10亿元,项目占地面积200亩,主要加工生产轧硬卷、镀锌卷、彩钢卷,制造及安装轻型钢房。可以说,这是一场豪赌!

  事实证明,这些年,该项目挖掘出了舜达伟业的最大潜力。项目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达到了30亿元。

  如今,舜达伟业已拥有近千员工,在浙江、上海、安徽等地设有分公司,公司净资产10亿元,拥有固定资产8亿元,算得上是一家大中型工贸企业了。

  回顾我的创业之路,虽有关卡,终成正果。我认为,正是在阅读中培养的思考习惯、获得的关键启示以及形成的科学认知,指引着我一路向前,走好自己的创业之路。

  书籍当然不会告诉你具体怎么走,但它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其中包括行业信息、前人经验、战略部署等。有了这些信息,再在脑海里细细思索,就有了一幅指引事业前行的蓝图。更何况,书读多了,人也变得更加淡定,凡事懂得尊重规律,把握关键节点,等待时间去发酵。

  ▲教育之重

  我如今四世同堂,欢享天伦之余,依旧感到为人家长者,在后辈教育上担负的责任之重。

  空闲的时候,我常常读林则徐的这段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段话虽然短小,但蕴含的真理无穷。我试着给出自己对这段话的解读,所谓家庭责任,就是把子孙培养好,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精神品质,让他们能够拥有自己发挥的场地,而不是我给家庭留下多少钱,这可能还会害了他们。

  因此,我对后辈有两点要求,第一,诚实为人;第二,不做小人。到社会上去,心中坦荡荡才是立世之本。如若做不到这两点,便白来世上走一遭。

  舜达伟业有今天,我的儿子桑炜功不可没。他年轻时便跟着我征战沙场,严格来说,他算不上从我手里接了一个大资产,这里面也有很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付出,他打拼、守住且厚实了事业。

  我女儿是个医生,在无影灯下披荆斩棘。她能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守好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能量,让我倍感欣慰。

  我孙女学的是中医药研究。读大学时,每逢暑假,她一天到晚都去山里找草药。我曾同孙女开玩笑,“大学”的萧山方言为“洗澡”,本该是闲散舒适的大学,怎么到了她这儿反而更辛苦了。但辛苦都是值得的,如今,孙女已毕业,在一家医药公司工作。

  我孙子还小,如今报了一堆培训班,围棋、象棋、吉他、美术、书法、击剑、跆拳道......我最开心的是,学了那么多特长,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好:美术。他跟我说,我就是喜欢素描。我手机里收藏着他画的一幅幅作品,有湘湖人家,有回澜桥,有夏日莲。虽然才学了3年时间,但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孩子的进步。我发自内心地说,他画得挺不错了。

  我并不硬性要求孙子接班家业。如果他不想接班,我不会强迫他。不想接班也好,他可能有更高的境界。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行业,这都是好的。撇开父辈的影响去尝试,如果做得比我们好,还将是我们的荣耀。

  说到底,对于后代的教育,我始终只有一个要求:我们要的是一代更比一代好,长江后浪推前浪。

  ▲藏书之趣

  不少人知道,我有一个藏书的爱好。

  不同于公共图书馆,我只收藏自己觉得有用、有兴趣、有收藏价值的书籍。

  我的办公室与藏书馆仅一墙之隔,有的时候门开着,书香也能渗透过来,唤起我的旧日回忆。

  我最爱收藏我们中华的经史子集,这其中流淌着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精深的道理在书中比比皆是。

  小说为主的文学著作,也是我收藏的书籍之一,但我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书都收,我看重的是曾经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文学名著,包括古典小说、现代和当代作品。文学家里头,我格外喜欢沈从文,我收藏了27本《沈从文全集》,占据了一整层书架。去凤凰之前,我并不觉得沈从文写得多好,后来在凤凰的书店里翻着沈从文的书,慢慢就读出这种味道来了。

  我也收藏了不少佛经。佛经是劝喻人的,对心灵起到了净化作用,谁都不应该忽视。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作,我经常阅读它。我虽说并不信佛,却觉得常读佛经,可以使自己变得更纯粹、更善良、更诚信。在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我们愈发需要关注内心。

  而我最喜欢收藏的,当数各地的地方志。地方志能全面、系统地记录这个地区从古至今的地理概貌、自然景物、经济发展、风俗民情、人文历史、重要人物,千万不要小看它。迄今,浙江所有县市的地方志在我这里都可以找到,全中国大大小小2700多个县级以上的区域,大多数被我囊括在内。

  熟读地方志也帮我促成了好几单重要的生意。每次去往不熟悉的外地前,我都事先把那个地方的地方志找出来,好好研究一番。到了那里与人一交谈,对方往往会大吃一惊:啊,你怎么知道这里的这么多东西?连我们都不知道哪!如此一来,双方的关系便被拉近了许多,往往连谈生意都会顺畅很多。

  到现在,我的小型藏书馆积累了万余册图书,这些书年纪并不一致,新的、旧的,性格不同、灵魂各异,每一本都是我的亲密爱人。这些书籍早已超越了书籍原本的含义,它们记录了我的奋斗和付出,努力和欢笑。它们伴着我一路走来,直到如今四代同堂,也可以说雕刻了我一生的光阴了。

  几年前,儿子桑炜接了我的班。我退居二线之后,比经营企业时多了更多的闲暇时光。我把这些多出来的时光用来淘书、看书。如今阅读书籍,就是带着大半辈子的经历与先贤对话,我比从前更多了底气,很多从前难以明白的道理也是豁然开朗了。

  书香满室,标记的是我的岁月。我小时候家境贫寒,只上过几年学,从一个家庭式小作坊出发,把企业做到现在的规模,其中艰难困苦难以为外人道,却也因此收获不凡。

  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我不由觉得,世间因缘际会,凡事自有定数。烦恼有时,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想来一切皆有缘法,不如捧卷细读,静待美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