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ETC卡遭“盗刷”,不能只重办理忽视安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夏熊飞 编辑

  8月29日上午,交通运输部举行2019年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孙文剑针对近日部分ETC卡遭“盗刷”的案例回应记者提问时称,使用交通行业与银行联合发行的“二合一”联名卡的ETC用户,应尽快拨打开卡行的客服电话关闭“免密、免签”功能,避免被“盗刷”的风险。(8月29日 澎湃新闻网)

  在ETC办理如火如荼的当下,ETC卡遭盗刷无疑给车主的办理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很多用户绑定的银行卡都开通了“免密、免签”,即不要输入密码,也不需签名确认就可以完成刷卡消费,而不少车主图方便ETC卡用完后没有拔出的习惯,这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之前遭盗刷的案例,也多是开通了“双免”功能的车主。想想的确可怕,在ETC高度普及之后,这一漏洞如果不及时补上,不法分子只要携带特定设备,即可一路“收割”实施盗刷行为,车主不明不白当了冤大头。

  尽管交通运输部已经提醒ETC用户要及时关闭免密免签功能,同时再次印发了通知,督促指导ETC发行服务机构和合作银行,立即停止发行“二合一”联名卡,算是亡羊补牢。但在前期ETC业务办理过程中只重成功办理数量,却忽视安全知识普及的问题还是应该加以反思,并在后续的业务介绍、办理过程中避免。

  办理过ETC业务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工作人员往往只是大力介绍办理ETC后的便捷与优惠,但对于可能存在的盗刷风险,及用户该如何加以防范却很少提及。在各类宣传广告中同样如此,安全风险及防范没有得到足够的展示与提醒。

  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盗刷ETC卡是新近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发卡机构与工作人员自身对此类风险不甚了解,没有相关知识的普及与防范意识;二是知道类似风险存在,但担心用户知晓后打消办理ETC业务的意愿,所以选择“刻意回避”。

  无论是何种原因,这样的安全漏洞都应该及时补上。除了交通运输部的提醒与印发通知外,各发卡机构与经办ETC业务的工作人员,都应该采取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对已办卡的用户加以提醒,帮助用户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被盗刷。而在后续的业务办理与宣传中,除了加大办理力度的同时,也应做好安全风险的提前告知,确保便捷与安全的双赢。

  ETC业务的普及利国利民,也是大势所趋,但前提必须是确保安全。如果只重办理数量忽视安全,让用户遭遇大面积的盗刷行为,那不只会影响这项业务的进一步推广,很多已经办理过的用户或许也会选择将其束之高阁,让推行ETC业务的初衷与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