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每日优鲜 剑指千亿规模押注8090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上海正在成为生鲜到家赛道竞争最激烈的战场。这里的生鲜到家,包括前置仓,但又不止于前置仓。这一年,每日优鲜创始人、CEO徐正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上海。近日,每日优鲜携手腾讯举办发布会,徐正表示这没有什么稀奇,他计划在上海呆满一年。明年他也许会到华南市场驻守一年。“作为CEO,我不能脱离一线战场。”徐正预测“到2025年,生鲜到家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0亿”。 每日优鲜一直强调自己是ALL IN前置仓,目前在20多个城市拥有1500多个前置仓,是目前前置仓数量最多的公司。

2.jpg

  强壮的商业模式

  有人提出,按照每日优鲜的计划,未来会在更多的城市布局更多的前置仓。这意味着,前置仓必然会下沉到消费力远不如上海这样的城市。那么按照目前业内对于前置仓的一些分析,盈利问题仍旧是非常突出的考验。为了盈利,必须进一步提升客单价,才有毛利空间。而从上海的情况看,前置仓的客单价在50元-100元之间,徐正自己也指出,客单价低于70元的前置仓模式,都是烧钱。

  那么问题在于,离开上海这样一线消费力比较高的城市后,前置仓在更多的二三线城市还能否获得足够高的客单价以及毛利空间? 徐正表示,他从两个维度对于生鲜市场给出了自己的观察。第一个维度,是城镇化进程。徐正把中国的城市结构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头部城市,除了北上广深,还有很多准一线和发达的二线城市,人口在500万以上,未来可能会发展到1000万人。这样的城市有30-50个。第二类城市是腰部城市,人口在百万级。第三类是城镇。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每日优鲜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比如每日一淘会更匹配低线市场。 对于top30的城市,徐正认为,前置仓是目前看最优的解决方案,能够兼顾又好又快,而且和传统零售线下门店更依赖于位置不同的是,前置仓的三要素是:“产品、人、位置”。因此徐正认为,前置仓模式的终局格局,可能集中度会好于线下超市,但是稍微弱于中心化的电商。

  其实从徐正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到,前置仓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业态,从零售渠道角度更大的对手还是存量的线下零售业。但是徐正坚持ALL IN前置仓的原因在于,他认为前置仓可以突破线下零售的规模天花板。“这是一个强壮的商业模式。”

  在零售业我们经常听到两个词是规模和密度。之前笔者也讲过,这两者的内涵有交集但不等同。徐正的态度是,两个他都要。曾经有媒体两年前采访徐正,提到一个细节,当初有投资人建议他先打透北京市场,再向外发展,但是徐正坚持进入了6个城市。

  徐正的这种打法,决定了今天每日优鲜是纯前置仓模式市场上规模最大,同时品类最全的前置仓公司。因为规模的扩大确实会带来采购端的影响力,进而形成供应链的整合能力。用徐正的话说:“一开始的门槛是规模化和执行力,后期就是供应链。”

  押注8090后的十年

  徐正的千亿目标,另一个维度则是消费者的维度。

  在万亿的市场规模中,前置仓的头部企业拿到千亿的市场份额是顺理成章。应该说,徐正对于整个人口代际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是准确的。但是正如本文之前所说,零售业的很多问题,仍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零售业发展到今天,模式、技术、消费者需求在共同改变着商业流通渠道和触达用户的方式。单一元素的胜出,可以实现阶段性领跑,但是终局的胜利者,确实需要更为全面的能力。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所有的生鲜前置仓企业,都声称自己的生鲜损耗率低于超市中的最好水平,说直接点低于超市里最会做生鲜的永辉,但是永辉超市是盈利的。

  从现阶段的竞争态势来看,每日优鲜的优势在于,对于前置仓这个模式深耕五年,踩过很多别人没有踩过的坑,其模式迭代到现在的2.0版本后,更加成熟。此外,由于每日优鲜进入的城市更多,品类更多,其数据样本库的丰富度和全面性更为可靠。零售业数字化的转型前提在于数据的采集,但是数据样本过小,数字化也是无米之炊。 同时,每日优鲜也在积极探讨各种技术的优化方案,虎嗅注意到,这次每日优鲜还提到了无人仓的概念。每日优鲜表示,无人仓的人效可以是有人仓的4.5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前置仓业态目前整体上还处于市场开拓和创业阶段,一方面发展势头确实不错。但是另一方面,有时会迫于市场竞争态势,玩家们是否有些操之过急?这种表现之一,就是不停地与传统零售商的行业龙头叫板。

  消费升级的趋势之一,就是分级和多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个性化和随机化,是由于供给侧在渠道和商品两者都以极大丰富,消费者更容易转移而缺少忠诚度。 笔者认为,前置仓始于模式创新,壮大于模式创新,但是绝对不会因为模式创新就碾压式胜出。生鲜零售,这不是一个模式决定论的比赛。最终的胜利者仍旧是回到零售业的基本元素和对消费者的洞察能力,因为零售业的复杂根本还是在于,人的不确定性和商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节奏。 (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