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刘伶醉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新酒——万坛酒林,这是刘伶醉联合酒魔陈立新的又一力作。万坛酒林一经问世,便得到了白酒爱好者的拥趸,成为藏酒爱好者的新宠。时隔3年,万坛酒林强势回归,势必在藏酒届掀起波澜。
刘伶醉“万坛酒林”,酒品取浆于刘伶醉的地下酒海和万坛酒林储存多年的原酒;酒瓶瓶体以目前中国第一酒林——刘伶醉万坛酒林1000斤原浆酒坛为原型,等比缩小1000倍而制成,独具匠心。酒体风格是中国是由国家级酿酒师、中国调酒大师酒魔——陈立新老师调制,绵柔甘洌、入口难忘。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即是如此。
陈立新在品尝刘伶醉酒时,用自己携带的酒基对刘伶醉进行了简单的勾调,他表示,刘伶醉酒酒体醇厚,简单勾兑便可品尝出其极佳的味感。在考察了刘伶醉酒厂的酿造工艺及刘伶醉地下酒海,并亲自品尝了刘伶醉古发酵池所酿出的原浆白酒之后,陈立新决心调制万坛酒林。我们才得以见到刘伶醉万坛酒林的问世。
在白酒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千年老窖万年槽,酒好全凭窖池老”。 窖池是我国白酒酿造的必备设备之一,它们见证着古老酿酒技艺的持续,也见证着现代白酒行业的改造创新。不同香型的白酒酿造时所需的窖池是不同的,包括刘伶醉在内的浓香型白酒所需是泥池发酵。随着使用时间的历久弥新,窖泥里会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菌群,也正是这些微生菌群,赋予了白酒不同的香气和滋味。将蒸熟的粮食入窖池发酵,又是实现让粮食变成“甘甜美酒”的过程。一旦入池,封池,我们要说,接下来的一切都要交给活跃其间的微生物了。这时候,在窖池的世界里,各种有益微生物便开始互相制约,此消彼长,又不断激发着有益微生物的活力,时间就在这反复的“声响”中流走。使高粱等原粮中的淀粉变成糖,然后再变成酒精和各类香味物质,所有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在这里都能够实现。当然,这同样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且黑暗的活动空间里,我们也完全能够想像得出,那些像蜜蜂采花粉酿蜜一样的微生物们,每时每刻都在欢快地工作着,努力完成着这个由粮食到醇厚袭人美酒的华丽转身过程。
在刘伶醉酒厂,有两排十六座金元时期的古窖池,从公元1126年以来一直不间断沿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可以称得上是国宝窖池。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曾经对窖泥进行化验,在数百种菌群中发现有两株世界上绝无仅有菌种,这两株菌种尤其对浓香型白酒酿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伶醉酒的酿造技艺的神秘所在还远远不止窖池,还在于酿酒过程中,一代代酿酒师一代代酿酒师傅对“入窖发酵、出池蒸烧、量质摘酒、再到入池发酵”等等,各道工序的动作、火候的精准把握上。要完成这些基本动作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每一个动作的精准把握上。近千年来,刘伶醉酒一代代酿酒人,他们都需经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苦练,不但要把每道工序做到精准到位,火候把握准确无误,还靠着多年的历练和积累下的丰富经验,使粮、醅、浆水等配比更加精准,也从而形成了一套刘伶醉酒看似普通却很独特的酿酒技艺,这些技艺代代相传,并还会继续发扬下去。
我们都知道,新酿白酒需要陈储一段时间才能上市,刘伶醉地下酒库和万坛酒林就是储酒所在。地下酒库储酒,由于其温差小、湿度大,一则能降低酒的自然挥发造成的损耗,更能促使酒的老熟。刘伶醉地下酒库主要以酒海储酒为主要特点,酒库内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古董酒海数百个,分别陈储着数十年乃至1948年前的老酒。所谓酒海,就是用木制或荆条编制的储酒容器,内用桑皮纸、植物油、蜂蜡、蛋清等进行多层裱糊,固化以后用来储酒,一则能防止渗漏;更主要的是能起到非常好的养酒作用。在这种独特的光线、温湿环境以及特制的容器内,分分秒秒进行着微妙的生化反应,从刚烈到醇厚,如同一种生命演化的历程。酒海储酒为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储酒方式,可以就地取材,储酒效果良好,不过这种制作工艺目前已经失传,现在也只有在刘伶醉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才能见到这种古老而又传统的储酒器具了。
2000年陈立新在地下酒海参观时,陈立新老师极力要求要随行人员帮忙给他拍照留念,“震撼,只有震撼,我制酒这么多年,走过无数的酒厂,像这样种规模,这样具有历史厚重感的酒海还是极为少见的!”这是陈立新老师对酒海发出的赞叹!
刘伶醉新工业园区内的万坛酒林景区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园林式藏酒基地。万坛酒林景区拥有陶坛数量在两万余个以上,每个陶坛储酒量又分别在1000公斤、700公斤和350公斤不等。借助青松、玉兰、桂花、银杏等植物,小生态环境在此自然天成,新酿白酒通过这种储藏方式,陶坛中美酒更易接受日月洗礼,快速醇化老熟,能达到“林中一秋,洞藏五载”的效果。2012年万坛酒林与刘伶醉老厂区千年古烧锅遗址一起,被列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有“中国第一酒林”之称。万坛酒林酒的器型酒取材于万坛酒林1000斤原浆酒坛,等比例缩小制成。
美酒美器,再加上陈立新老师的调制和时间赋予的神韵,最终造就了刘伶醉万坛酒林酒的绵柔甘冽,入口难忘,回味悠长。(据佳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