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永探1井区三维勘探重环保文明施工侧记
■ 周静 毕丽莉 刘天狐
清线人员清理井口胶质线 (刘天狐 摄)
夏日的山野田园,一片片稻田、一块块玉米地,满眼的翠绿浸人心脾。6月26日,几天来连绵不断的阴雨终于小有停歇,清线工庞国秋和同伴王天海挎上背包,抗起铁锹,早早地就上了工地。只见他俩一前一后,穿过几道杂草丛生的田坎,跨越一条正在淌水的河沟,径直来到乐至县良安镇五家沟村的一个田埂上,在标号为52186428.5的炮井井口边停了下来。两人相互配合,先是从炮井里拔出胶质线,之后挥锹铲土,把井口填平恢复原样,拍照留存资料上报项目管理平台,又赶往下一个玉米地里52116427.5井位。拔线、清理井口散落的炸药塑料壳,填土,平井。
这天,如果天不下雨,他们计划至少要清理40-50口炮井,工地上上与他们一起做这项工作的,还有6名员工。从6月24号4个清线组开始作业以来,他们已经冒雨清理了几百口炮井。在这个项目上,还有50000多口炮井需要清理。按照计划,要做到今年10月底,资料采集结束才能完成这项工作。
据项目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介绍,正在进行的四川盆地永探1井区三维勘探资料采集项目,工区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区,在100多条测线所覆盖的2000多平方公里施工区域内,总体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其测线穿越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植被覆盖率高达90%。樱桃、水蜜桃、枇杷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约占炮点激发面积的20%。
面对这样高覆盖的植被,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探施工打井放炮作业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这是摆在项目作业中的重大课题。多年来严守环保底线、倡导绿色勘探的东方物探分公司承接项目后,要求作业单位以文明施工为先导,精心拟定环保方案,精细组织项目施工。
测量工序作业使用环保涂料,标记范围半径控制在10公分以内;钻井工序作业采用塑料薄膜或三色布,做好现场经济作物的保护,钻井完钻后做好现场的恢复;下药工序作业下药完成后,对井口附近农作物进行恢复,并做好标记;采集工序作业采集时,做好每口井炮后清线工作,恢复井口原貌。这些刚性要求,成为参与项目施工近2000名施工作业人员的自觉行动。项目开工以来,已完成的80%以上测量施工,30000多口的钻井作业,没有一处因额外毁损树木农田的投诉。
资料采集作业6月20号开始后,为及时做好清线工作,负责清线工作的第二排列工程队专门安排4个清线组,从6月24日就投入工作。之后,根据放炮进度增加人员,确保50000多口炮井不落下一口。项目采集结束后,由物探队领导带队做好炮后遗留问题的处理和清场工作,并对辖区内政府、经信局、乡镇进行了回访工作,不遗留任何环保问题。
工地采访结束,回返项目驻地歇息。是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海里翻腾的,是白天工地上所见桃树下、玉米地、水稻田、海椒、花生、红苕地里铺设的红色电缆,和随风摇曳的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