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采油三厂井下作业17项业务平均每年有3000井次的工程量,每年经过招投标之后,日常管理几乎是在没完没了的催促、责问、处罚、扯皮之中进行的,今年以来,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下决心解决深层次难题,让我们看到了在对承包商的井下作业管理中——
■ 江杰 罗丽娟 董涛
采油三厂今年井下作业,仅措施类作业>80井次,注气采油井>90井次,一年未半,完成50%,井下作业管理部经理董周丹说,谈起他们今年井下作业的效率问题,说了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谁不想提高效率,都想提高。可为什么就是提不高?效率不是急出来的,它来自平时点点滴滴的基础工作中。另一个意思是:一团麻再乱,梳理好了,就是一条线。关键是要理出条条,划出道道来。
“考核分级,突出特点”,让人尽其能,物尽其用
井下作业管理部管理着31个承包商的施工队伍,他们的实际作业能力,拥有的设备技术特点,和专业的经验与区块作业的技术难度,安全环保要求,质量与时效能力等等,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
过去对承包商队伍的评价,一般是在招投标时审查资质和过去业绩,一次性确定。目前与采油三厂合作的承包商队伍合作时间有三五年的,七八年的,甚至十多年的都有,情况大家都是了解的。但从来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对这些队伍有一个全面的量化的分级。过去存在着片面相信合同,相信承诺,甚至相信处罚的倾向。其实,最后的结果,甲乙双方是共担的。什么样的队伍,能干什么样的活,这些事关效率的最基础问题,反而被忽视了。
今年一月开始,他们对每个队伍的人员素质、技术特点,设备水平等重点项目进行考核赋分,通过月度考核总分,将承包商队伍分成ABCD四级,对不同级别的队伍,进行精准管理,然后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让管理承包商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最大潜能,用最拿手的技术,干最得心应手的作业。巴州德仕某个队伍,因设备老旧,干不了6500米以下的修井工程,可他们羡慕别人利润率高的深井作业,去年硬要承揽一深井作业,结果承包的工程不但总出质量问题,还造成经营亏损。今年给承包商队伍定了级之后,不但给评标议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帮助承包商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自己,今年巴州德仕这个队伍,做一些短频快的措施作业,既做得很有质量和效率,又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
长期的作业管理实践,不但让他们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够发现总结出承包商队伍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让他们学会了“一井一策”,选择最经济的作业方案,实行精细化管理。采油专业是传统专业,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技术越领先,设备越先进就越有效益和效率,在技术优先和效益优先的选择上需要他们做出平衡,从而寻找最佳性价比。这在客观上需要一个拥有不同层次水平的承包商队伍“群落”。
但是在对承包队伍的管理提升方面,却必须严格要求,狠抓提升,比如安全制度落实,环保措施的保证,既要标准统一,又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一队一策”,每月组织专项检查,对每个队伍的提升情况,在承包商月度会上通报,连续两个月执行不到位的队伍停工整改。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提升技术水平,保证作业质量
作为工程发包方和承包商早有合同约定,是纯粹的甲、乙双方,培训乙方人员,既非约定的义务,甚至都不是乙方的愿望和要求。但面对着塔河油田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工作条件,乙方队伍人员流失严重,新员工多,是一个客观实事。而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提升作业质量,降低作业成本也是油田开发的客观需求。要满足这一需求,就需要从提高承包商队伍整体素质入手来解决问题。
培训是需要精力,时间和投入的。用合同来约束乙方不断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从多年实践来看,也就是一个不具体,没标准,难量化,最终也执行不了的甲方愿望。
要花精力、时间和真金白银来培训乙方人员,而且是经常人员流失的队伍,是需要胸怀和见识的事情。井下作业管理部把自己的打算提交给了三厂决策层,三厂厂长何世伟说:孔子还强调有教无类,培养人,教育人不必看人身份,何况还是给咱们干活的乙方队伍,就是人走了,有一技之长,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培训最开始是安全和环保方面,三厂在开展全员培训中,把承包商的队伍也纳入计划,一起培训考核。作业管理部除了负责组织承包商队伍参加培训外,还主动加大帮扶力度,尤其对新队伍、停工队伍,都会安排有经验的监督,驻井帮扶整改问题。
现在的培训和学习,已经和三厂职工一样的要求,比如借助厂有关部门的“每日一学”网上平台,把抽油泵基础知识、修井关键节点安全风险、质量控制等理论学习,通过钉钉传递给承包商,每月不定期进行抽查测试,保证大家学习常态化。不但让人学,还要督促让人学好学会。
还开展与科研高校、技术服务承包商单位,让作业承包商一起参与技术交流,甚至技术项目的攻关,最近,他们引进的反循环捞砂、高效套管堵漏剂、砂岩油层暂堵等一系列新技术,都邀请承包商的技术人员一起学习,参加培训。
新技术带来高效率的关键是通过掌握新技术的人来实现的。
“统筹协调、环环相扣”,做到把控有度,进退有据
人们说,井场作业都是钢家伙碰铁家伙,谁都知道井下作业,是一项风险较大的作业,现场设备多,人员多,加上重复、连续施工等,很容易发生危险的机会就更多。
然而井下作业,多数都是为了恢复油井产能才安排的作业。所以,总有对工程效率的期待和要求,很多时候形成了,明知道不能催又忍不住必须催,总嫌进度不理想,却又不得不催促的管理模式,中间扯皮,报怨常常伴随一个工程的始终。
“在起下钻这类风险操作的时候,你就是再要效率,也不能催,要想有效率,就要在压缩各个环节的配合停待上做文章。”董丹周经理这样说。
今年以来,他们根据修井搬迁、安装过程中特车数量少、管理环节多等实际困难和风险考虑,对搬迁安装的第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系统的讨论梳理,定下了大修5.5天开工、小修4天开工的考核目标,并在合同中予以约束,既满足了安全施工,又不会因人员懒散导致开工延误。
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时效提升,还配套制定了《修井工作量核定作业指导书》,针对完井质量提升,制定了《完井关键节点质量控制办法》并列出重要节点的质量检验措施与操作方法。使整个施工过程组织以队伍为主,结算与施工效果挂钩,倒逼队伍提升水平缩减时效。
最后,董经理说,在我们做好了队伍管理,人员培训和周密的计划之后,就像教练带跑百米的运动员,选材,训练,练体能,练力量,练技巧,坚持下去,速度提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