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勤
第七章 科技创新为核心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是人类进步的源创力,是自主创新的核心。习近平也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一、中国之芯显“神威”,科技创新赢美名
“神威·太湖之光”的研制成功,是中国自主创新战略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突破成果,对中国企业创新生态的建设起着巨大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一)技术性能的突破
(二)国际封锁的突破
(三)应用领域的突破
(四)绿色发展的突破
二、“复兴号”高铁:由“中国制造”成长为“中国创造”
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复兴号”,随着“复兴号”率先在京沪两地的开通,标志着中国铁路装备——中国标准动车组走向了世界。中国铁路用自主创新再次证明了中国高铁实力,这是国人的骄傲!
高铁一直是中国高端制造的一张名片,目前,高铁线路上运营的“和谐号”动车组,其流线型车体已被公众所熟知。如今,高铁动车组又增加“复兴号”,具有使用寿命长、能耗低、乘坐舒适等特点。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不只是名字的变化,更是从引进到吸收,从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大步跨越,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由“中国制造”成长为“中国创造”再形成“中国标准”的创新路程。
“复兴号”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铁路装备水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当年,中国为了发展高铁产业,采取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从国外引进了4种不同技术平台,导致不同技术平台的车型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出现“挂不上”“缺座位”的尴尬情况。制造标准的不统一还造成动车的维护检修、车站车厢备换、司机不同车型培训等带来一系列资源浪费和运营成本的增加。每当列车长遇到这种事,内心也是有苦难言啊。
随着“复兴号”的鸣响,中国高铁装备终于告别“洋基因”。“纯中国血统”在高速动车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了84%,特别是软件,全部都是中国自主开发。整个动车的整体设计以及从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跨越。“复兴号”的研制成功并运营,标志着我国在世界高铁产业的装备水平已今非昔比,特别是“复兴号”动车装备,大量采用了一批新标准,以及专门为新型标准化动车制订的新技术标准,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系列化,增强了中国在产业中的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也预示着中国在制造业这一领域,再次由徒弟赶超了师傅。
与此同时,“复兴号”的成功也告诉我们,由于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2.0、3.0基础不牢,基本上是跨越式的由工业1.0进入目前的工业4.0时代。由于积累不足,要实现全面超越还需要十分重视渐进式创新。因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中游水平。据《全球创新指数(2016)》评估的结果,中国排第25位。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的评估,中国排第28位。2013年国家科技部启动国内外技术竞争调查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判断,中国技术水平总体上相当于美国技术水平的68.4%,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为9.4年。
尽管中国企业可能在少数领域成功实现突变式创新,但中国总体创新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妄自尊大,需要通过持续地渐进式创新与技术积累、时间沉淀和韬光养晦,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以工业4.0和智能制造为例,中国企业在许多领域尚未掌握主要部件的核心技术,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以及高端材料、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以及90%高端、精密检测设备和数控机床控制系统要依赖进口;中国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购买的主要管理软件(ERP、MES、CRM等)相互独立,存在信息孤岛和数据整合问题,供应链也没有全打通,无法形成企业生态全域系统的动态联动。
三、“互联网+”背景下科技创新的新机遇
目前,中国“互联网+”正推动互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从第三产业向农业和工业领域渗透和扩散,信息网络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由导入期向展开期迈进,逐步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互联网+”经济范式开始逐渐占据发展优势。信息网络技术将不同领域技术连接在一起并产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产业,从而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将进入由科技创新驱动的新时代。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为“互联网+”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互联网+”行动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克服中国目前科技创新中的障碍,为企业及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开辟新的道路。
(一)信息松绑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前提条件
(二)“互联网+”时代集群式创新将出现新模式
(三)开放式空间平台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支撑
四、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新模式
仿创和微创是过去的主流创新方式,而如今大部分领域都出现了微创没价值、仿创命不长的局面。很多走在前面的企业不得不下定决心,向创新本源上回归——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然而,这一回归却又使老问题凸显:前沿创新匮乏、基础研究肤浅、应用技术生涩。再有,从基础研究到创新(仿制)目标距离过大,投入大、时间长。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实现目标又收获过程难以两全其美。
然而,面对这些问题,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又面临严重的管理困境,即应该减少考评、鼓励尝试、宽容失败,但真这样做,大家心里都没底;加强组织实施与管控,又担心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因此,从“实施模式”转型入手,形成“业务拉升技术”的实施过程和体制机制,是目前破除管理困境、解决新老问题的根本选择。
(一)技术目标模式:当前实施模式与管理困境
(二)产品目标模式:管理效能较低,不足以解决实施问题
(三)变革方向:业务目标模式
(四)业务目标模式的工作基础:“技术—产业发展体系”设计
(五)业务目标模式的运行与组织:按商业化做法形成“跨企业创新体系”
五、企业技术创新核心能力建设的要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技术创新要想具有稳定创新绩效,除具备整合、柔性、网络和平行信息处理的特点外,还需依赖对外部网络的学习或创新机会的识别与利用,即通过识别能力、吸收能力、重构能力、更新能力、结构和资源配置的融合,最终实现企业创新。其核心是技术创新与企业生态环境的动态适应性。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以价值创造为主旨,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持续进行一定的技术创新投入,带来相应的技术创新产出,并能将有效技术创新产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技术创新动态包含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与技术创新转化三个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为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网络化和系统集成化的特征而提出的。在当前技术创新模式下,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强调企业外部组织(供应商、客户、大学科研机构等)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性,获取创新所需的外部知识和资源,其创意可能来自企业外部组织。因此,需要企业能够充分对外部创新网络环境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并影响外部创新网络环境知识和资源使其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因而当前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具备基于外部创新网络的网络能力。外部知识和创意需要与企业内部创新知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外部知识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对企业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环境适应性更新,也就是说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还需要构建动态能力。同时,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最终反映为企业获得技术创新产出,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价值创造,即企业整合内外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和能力,这是构建在企业创新投入基础上的一种能力,也是技术创新的原创能力。
因此,“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由三要素构成:网络能力、动态能力和原创能力。三者之间由外到内实现企业新知识创造的逻辑驱动关系。
(一)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是提升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处理与其他网络成员关系的能力,表现为企业利用组织间网络关系,从外部网络主体获得信息、知识资源的潜能。而创新型企业的本质是依赖于对外部网络中知识学习或创新机会的识别与利用,这是创新型企业产生稳定创新绩效的机制,网络能力结构、演变都会影响企业获取创新绩效的持续性和内部管理模式的形态。网络能力可以划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协调管理能力、关系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四种。网络能力既包括战略层面的网络愿景能力,又包含操作层面的关系构建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其对创新型企业的影响是通过这些维度分别完成的。
有两种重要的网络能力:基于中心的网络能力和基于效率的网络能力。基于中心的网络能力强调改善企业在网络中的战略位置,而基于效率的网络能力强调迅速成功地寻找到企业所需的合作伙伴。企业外部知识网络可划分为网络构想能力、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利用能力、网络结构能力和网络重构能力五个维度。网络能力也划分为利用能力与开拓能力两种,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技术创新网络能力是识别创新网络中的价值和机会,协调和利用网络关系并塑造和改善企业的网络位置,进而获取创新网络资源和促进创新网络演变的一种动态能力。企业创新网络能力的本质是协调和构建处理外部创新网络合作关系的能力,根本目的是占据优势网络位置,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等创新性网络资源。因此,可以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要素的创新网络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创新网络构建能力、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和网络利用能力。
(二)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理论的代表人物蒂斯等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他还把动态能力划分为感知机会和威胁的能力,捕捉机会的能力,增强、整合、保护和重构企业显性或隐性资产以维持竞争力的能力。动态能力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生态环境中对内外部知识进行处理的过程性能力,动态能力在变异阶段表现为对外部知识的搜寻识别,在选择阶段表现为对新知识的筛选评估,在保留阶段表现为内外部知识的转化和整合。
基于当前企业技术创新表现出来的网络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企业在已有创新资源(位势)的基础上,扫描创新网络环境,通过不断整合技术创新内外部资源(组织及个人)的学习能力,及时更新现有知识,实现技术创新各方面的协同,以适应创新动态环境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能力。综合行为维度、组织认知维度以及战略和组织过程的能力角度,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要素之一的动态能力分析维度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整合重构能力、开发流程更新能力等方面。
(三)原创能力
原创能力即创造内生性新知识的能力。传统上从创新过程、创新要素以及从技术能力角度对原创能力的研究,其关注点是企业如何实现创新成果,从这点来看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原创能力各种相关因素的研究。从组织行为的角度看,可把企业技术原创看成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同时,可以通过技术传递、技术交换、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来评价企业创新能力。企业原创能力也可看成是可利用的资源、对竞争对手的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开拓性战略等能力的组合,注重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基于创新的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原创能力可从创新投入、创新流程、创新产品和创新战略四个方面来测评组织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原创能力是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核心,是利用整合内外部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它体现为技术创新投入和整合利用各种内外资源,获得技术创新产出,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因此可以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要素的原创能力划分为这样几个维度进行分析: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转化能力。
三个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驱动关系如下:网络能力→动态能力→原创能力。这表明了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是在企业创新生态内外环境交互作用下进行适应性重构和不断演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