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企业设备资产管理新趋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资深管理顾问 蒋坛军

  1979年,长春第一汽车厂引进和实践了日本设备维护协会提出的TPM(全面生产维护)。同年9月,原机械工业部在一汽召开全国设备科长学习班,全面推广TPM。随后我国企业也学习和实践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瑞典“预防性维修”。四十年后的今天,随着各种设备资产管理理论的提出、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的设备资产管理已产生了鲜明的新趋势。

  多元化。以追求设备综合效率(OEE)最高化的TPM及其衍生的管理模式,仍然是诸多制造企业的选择,例如注塑、冲压、机加工、冶金、矿业等。追求有形无形资产最大化创造价值的ISO55000(GB/T33172)资产管理体系,则在电网电力、地铁、水务等行业里发挥了重要作用。追求零故障、零事故、零污染的“资产完整性管理体系(AIM)”,由美国化工过程安全中心(CCPS)提出,则在石油、化工、燃气等高危行业里是不二的选择。

  价值化。现代企业管理主流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创造价值,那么构成企业的设备资产(含检维修)自然也是为了创造价值。价值包括有形价值(例如成本下降与效率提高等)、无形价值(例如安全感与企业声誉增强等)。TPM的OEE、ISO55000的满足资产相关方价值诉求、资产完整性管理体系的零事故,均较好地顺应了不同类型企业的设备资产管理的本质规律。与之对应的是,检维修因消耗了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大部分费用或工作量,TPM与ISO55000中的检维修宜采用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第四代维修模式——战略维修”(由全球维修与资产管理论坛提出),而“资产完整性管理体系”则宜采用“合规性维修”。

  智能化。随着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时代的到来,设备资产管理的智能化(或数字化)也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趋势。但我国企业较普遍优先实现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所以设备资产管理目前较多处于对潜在故障的状态监测、状态维修的层面。换言之,智能化并未真正贯穿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仍需较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化。出于成本降低、技术难度、法规强制、管理简化等因素的考量,设备资产管理的社会化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例如检维修工作的整体或局部外包、把检维修部门从企业剥离转为独立法人实体等。社会化为我国企业设备资产管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仍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需进一步予以规范,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素质化。就设备资产管理而言,我国企业虽然人员较多仍存在不足,例如:重投资轻维保、重技术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等等。因此提高设备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势在必行,这样可更科学地对待设备资产管理。例如着眼于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投入产出比、技术与管理并重、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来开展设备资产管理等等。另外,我国设备资产管理人员的“软技能”也需明显提升,例如执行力、跨部门沟通与协作、设备资产管理与其他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等。

  以上罗列了我国企业设备资产管理的几个新趋势,实际工作中当然不止这一些,例如还有精益化、流程标准化、多技能化等。但恰如战国时期商鞅所云:“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新的时代里,企业所处的大环境高度动态、不同相关方的价值诉求愈发严格与繁多、设备资产本身的精密度与复杂度越来越高、设备资产管理失当可能导致的风险或损失越来越严重…… 这一切在提醒我们:刻舟求剑的设备资产管理思维,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而必须要进行继承式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