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5月20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秦莉:扎根荒漠守护“雪莲号”13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丁玉萍 胡强

1.jpg

  5月1日,西北油田采油二厂6-2“雪莲号”计转站,采油女工秦莉像往常一样,佩戴着九千多克重的空气呼吸器,在站上忙碌着。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是秦莉在6-2“雪莲号”计转站过的第12个五一节,也是最后一个五一节,因为,10月份,秦莉就退休了。

  瘦小的秦莉,戴起空气呼吸器却显得异常轻松。突然,一阵大风卷着黄沙扑面而来。

  在塔河油区的春天,人们不是看柳绿花红,而是看大风扬沙,风是这儿春天的先使,当它裹挟着沙尘漫天飞舞、遮天蔽日时,春天便来了。

  13年前,秦莉自愿申请从河南油田来到这里,她是在小站坚守时间最长的女工。

  13年几乎与世隔绝的戈壁生活。秦莉以站为家,以油井为伴,享受着石油人的那分寂寞与孤独。

  有人在参观了6-2“雪莲号”计转站采油女工的生活工作之后动情地说:“在这里,不要说干工作,能留下来就是一种奉献,能工作2年,就是英雄。”

  13年来,最苦的时候都没有想过要离开荒漠。

  入疆时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是个夏天,连续高温不退,秦莉见识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真面目。“一年四季两季风,从春刮到冬”“出门一身土,吃饭满嘴沙”是这里的真实写照。除了要经受风沙的“洗礼”,还要在夏季四五十摄氏度高温、冬季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下工作,加上严苛的规章制度、魔鬼式的训练,真快崩溃了。

  一个夏天下来,脸上被晒得脱了几层皮,皮肤接触空呼器的地方都泛起了白色,脱下衣服,活脱脱的空呼器样子印在了背上。想着受过的苦,看看镜子里黑黢黢的一张脸,伸手一摸粗糙辣手,坚强、爱美的秦莉忍不住哭了。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风尘肆虐的戈壁小站,依然整洁如新。院里,当年亲手栽下的拇指细的小柳树今天已经长得碗口那么粗了。还有院外的红柳丛,有81颗红柳是她和站上的姐妹们13年前种植的。红柳已经长得比她还高了。红柳每年都有变化,哪棵先泛绿、哪个多长出几缕,她都门清。“雪莲号”,是西北油田唯一由女职工组成的班组,2003年9月投建,2006年3月8日成立,命名为“雪莲号”。先后有28名女工值守,秦莉是待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别看小站不起眼,它可是全国原油生产战线上一张独特靓丽的“名片”,是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和“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自建站以来,小站已安全生产5000余天,累计接转原油900多万吨,创造效益100多亿元。

  想起女儿,想起母亲,秦莉沉默良久。

  秦莉进疆13年,有10年春节在岗位上度过。她去新疆时,女儿才8岁,现在已是大三的学生了,她都觉得孩子长得特别快,好像一下子就长大了。

  秦莉的话里满是心酸和内疚。在她到新疆那年,腊月二十九,秦莉让妹妹带女儿去买过年穿的衣服,女儿一个劲的哭,就是不去。她打过去电话,一向听话的女儿突然大哭起来,冲着她大喊“人家都有妈妈陪,为什么我没有。我不要衣服,我要妈妈。”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挥之不去,永远定格在了她的记忆里。

  “等你什么时间退休了,陪我回趟老家。”75岁的老母亲每一次说这句话,都会让秦莉心针扎般的难受。秦莉说,作为女儿,她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作为母亲,她不能亲手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体味他们成长的乐趣。两个角色,她都不合格。

  正说着,秦莉好像想起了什么,对着中控室大门喊道:“牛红改,出来一下。”

  牛红改刚入疆不久,是秦莉刚收的徒弟。和秦莉一样,来自河南油田外闯市场采油服务队伍。应着声音,牛红改走了出来。

  “咱站是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来检查和参观的人多,迎检任务重。我们要把该做的工作做好,不能给小站丢脸。”

  “咱们这些阀门长期受硫化氢腐蚀,开关有点难,保养时要到位,每个阀门无死角。”

  “春天风沙大,要及时将沙尘清除,否则容易出现电器设备短路、闸阀开关失灵,影响上产。”

  ……

  交待完后,她有点轻松。

  秦莉无数次想过退休,也盼望过退休,当这一天要到来时,感到这里是那么可爱,那么值得留恋。

  13年的坚守,是秦莉对“雪莲号”最深情的告白。13年,姐妹们像红柳一样,扎根大漠。

  秦莉抚摸着红柳花儿,闻着花香,脸上挂着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