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水
史学家称一口井为历史之凹。何为之凹?原本形制,演绎为统治阶级形而上穿凿附会的统治工具——西周井田制、元代“穿井立营”、教化百姓的圣井等拓展出的井的外延;城市因聚井交易便有了市井文化之说,由此产生形而下的依井聚居、离乡背井,以及落井下石、市井小儿、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市井无赖、井水不犯河水之世俗性文化。
“满招损,谦受益”的宽窄意趣
“满招损,谦受益”,其实是讲井因水少而谦虚的时候,将受到益。损为窄,益为宽,由井而演变为做人道理
井,遗存保留最古老古建之一。井字从古至今未成改变,两横两竖。
有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床不是现在床,而是井床。即井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理。
水井由来,据说是伯益造井。尧舜时期著名人物,有大禹治水,伯益辅佐之说。伯益的益,通溢。他留下著名格言:“满招损,谦受益”,其实是讲井因水少而谦虚的时候,将受到益。损为窄,益为宽,由井而演变为做人道理,可见古人生活哲理智慧源于生活。
这一时期还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凿井为宽,耕田为窄,一宽一窄便有了生机景象。
当然,由此意义衍生开来,我们还可以在《蜀王本纪》中看到蜀王杜宇化鹃啼血的美丽传说与井的关系。杜宇“从天堕”,其妻“从江源井中出”,男为乾,女为阴,宽天与窄地的结合,便产生蜀国。
几乎历代名人都与水井有关,如尧井、舜井、禹王井、老子井、孔子井、曾子涌泉井、颜回陋巷井、屈原照面井,以及秦皇井、昭君井、文君井、诸葛井、东坡井等等,且都有美妙的故事。甚至包括当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红军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呢?井与生活息息相关,名人井饮水思贤,寄托了百姓的美好愿望和诉求。所谓宽窄随时序,教化亦可为。
井本为窄,演变为形而上之宽

井无处不在,井的内涵确未曾改变。井的外延随着时代变迁而拓展。井的形制随统治阶级意志而放大,便有了井窄制宽的意思。
史学家称一口井为历史之凹。何为之凹?原本形制,均是取其义。演绎为统治阶级形而上穿凿附会的统治工具——西周井田制、元代“穿井立营”、教化百姓的圣井等拓展出的井的外延。一旦捅破井的原始意义,工具成为有规制的定型产物,井本为窄,演变为形而上之宽。
首推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为“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以后有分封制、均田制等,这是后话。
因为井,而有了井然有序、井井有条。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井井表示田地规划得非常整齐,阡陌纵横,后引申为有条理。
元代的“凿井德政”策略。元太宗窝阔台实施的善政归纳为四点,其中“穿井立营”是其中最关键一项举措。驿站、穿井立营、设官守城三件事最重要。“凿井德政”被赋予统治者意志。
井养而不穷。古代为官一方的官员柳宗元、苏东坡、包拯等主政地方时都很注重凿井,所谓井养而不穷,一朝凿井,千年受用。这是一种安邦治国的方法。
“井者,法也”,井喻法度,取其义,在于水井之平,后人所讲“一碗水端平”也是这个意思。
立井为“窄”市 然后“宽”成都
因为井边汲水方便,原始的交易行为都发生在井边。市的出现形成聚落,再发展成邑,最后成为城市。所谓“舜耕历山下,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的记载,便清晰说明了古代都市形成的过程。
水井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与农业生产所需,也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井文化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一口井就是一个说辞,一口井就是一个传说,井与生活勾连,便有了丰富的市井。
市井,市宽井窄,再现黎民的的世俗文化。城市因聚井交易便有了市井文化之说,由此产生形而下的依井聚居、离乡背井,以及落井下石、市井小儿、井底之蛙、坐井观天、市井无赖、井水不犯河水之世俗性文化。
百姓从井的原本向下挖内涵,成全市井文化。皇权向上找定式,不变的是井,变化的是统治阶级意志。
因井的出现而产生了原始的“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称:“古者未有市及井,昔朝聚井汲水,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
由此,我们可以任意举例与井相关的如上所述的说辞:依井聚居,市井文化、市井小儿、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落井下石、市井无赖、井水不犯河水等等。而这些说辞都与市井生活密切相关。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折射井的世俗文化性。与井有关的成语还有很多,比如:依井聚居、离乡背井、井然有序,每个词语中的井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是水井的意思。第二个去远方的意思。第三个是排序的意思。由窄之原意,引申出宽之外延。
井为历史之凹,在古代是帝国的形而上意志及黎民的形而下工具。在古建中的形形色色老井古井依旧能看到中国民间能工巧匠智慧。古井成为古代哲学中经世致用的范式,是探寻五千年古建筑为学之方的重要实证。

无井不成都 无宽窄不成都
成都宽窄巷子就是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条街构成的,城市形成以井文化的井巷子、水井坊、诸葛井街、凉水井等街区的格局。成都,因井而流淌生命,相互成全,无井不蜀汉,无宽窄不成都。
立井为市,然后成都。《成都通揽》记载:上世纪30年代末,成都城内有水井4000眼。最多达到6000眼,平均一条街4眼,宽窄巷子多达10眼。皇城有铜井。城外有望江楼第一井薛涛井,试官及委员均饮此水。试官及委员便是吃皇粮的政要。那时,成都城内一些高档茶园,诸如饮涛、鹤鸣、漱泉等都要以薛涛井水作为泡茶的专用水,相当于现在的纯净水。
成都三大古井——八角井与薛涛井、文君井一起构成成都古井的井文化脉络,文化内涵得到更完整清晰的表现,而三大古井的文化表征将成都的历史文化(汉唐文化)更清晰化、完整化:八角井是成都农耕文化的代表;薛涛井是成都文人雅士的代表;文君井是成都爱情文化的代表。
文君井(爱情井)代表西汉时期以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为背景的酒文化茶文化内涵;
八角井(圣井)代表了三国时期以农耕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
薛涛井(文人井)则代表了唐朝文化雅士和诗友文化内涵。
水井在城市中虽然早已丧失了实用功能,但它们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嵌入了历史的记忆;绝大多数水井尽管消逝了,然而它们的名字却永留在城市的版图上,烙下了深厚的印痕历史文化痕迹。三大古井串联起一条成都人文历史主线,承前启后,承载着成都的厚重文化基因。当老井赋予一定政治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井的天地就发生翻天覆的变化。所谓井虽小,乾坤很大;井有洞天,意在宽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