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达川区赵家镇中心学校 张山良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作者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地母”即地神,大地母亲,养育万物生灵之神;“黑暗”意味着安宁和皈依。这句话凝聚着作者对长妈妈永恒而真切的同情、感激、愧疚、怀念和祝福,也寄托了对天下所有善良人的美好祝愿。
保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作者为何对她还深情地回忆?
慈母般的爱护
阿长是我小时候的保姆,她以她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我们全家人的信赖和喜欢。母亲叫她“长妈妈”,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对长妈妈的所作所为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如“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还有繁琐的礼节、古怪的仪式,谋害我的隐鼠等,那时我内心的确曾经“讨厌”过她,但我现在看来,那时的她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心、疼爱、照顾、教育我。虽然有些过头,虽然未必恰当,但现在“我”能真切地体会到当时她对我的照料是多么的小心有加,生怕我有一个什么小小闪失,希望我能平平安安,希望我能懂得很多礼节和道理。“长毛”等故事,给我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
在我十分想有一本《山海经》而不得时,“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普通得让人忽略的她却放在了心上,给我买来了,用的是她那微薄的“工资”。“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是一个不认识字的农村妇女,她能为鲁迅买来《山海经》必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难。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出她在一家家书店中向老板询问有没有“三哼经”时焦虑的样子,老板无奈摇头的样子,她额角渐渐渗出细细密密的汗珠,以及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山海经》时兴奋的神情。也许在最后,阿长还是没弄清楚到底是《山海经》还是“三哼经”,但是只要当她看见鲁迅接过书,满眼欢欣的样子,一瞬间,她在买书时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化作幸福的笑容。阿长的细心与善良,对深谙人生冷暖的作家来说,是多么温情的一段回忆!表现力极强的心理描写读来动人心魄,完全融入了作者事隔多年仍能深切回忆的感激与怀念。可这份爱小时候我不全明白,而当我全明白时她已不在人世。倒数第二段的补叙到“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是不是也表达了怀念中的一丝歉疚?
善良人的不幸
关于阿长这个原本不属于她的名字,文章花了整整两个自然段来写。这是不是有些繁琐?有什么寄托或者隐喻?让我们尝试着从写作时的鲁迅,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它——连郑重其事的名字,都可以这样随便地安到阿长的身上?矮且胖却叫阿长,这也的确滑稽且引人深思。这是一个再卑微不过的老妈子,更是一个值得深深同情的小人物,作者对这个可怜的寡妇的悲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有暗示。
大年初一强要我“恭喜恭喜”,吞下冰冷的福橘以及那些古怪的礼节当然令人生厌,但对于一个屡遭不幸的苦命人来说,命运在她的心目中又有着何等重的位置!她除了祈求一句虚幻的“一年到头,顺顺流流”,除了时时小心那些规矩,以免触了“霉头”之外,她还能做些什么?
读到关于“长毛”的故事时,特别是读到“‘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这个句子,难道不应该问问,为什么这位阿长会把如此荒诞不经的做法看得一本正经,奉为“独门暗器”而引以为傲?作者对这个小人物的愚昧可笑,并没有居高临下地批判和尖锐地讽刺,而是充满温和的调侃,作者以一种戏谑和反讽的语气来叙述这样一个可笑的故事,更在这含笑的批判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同情。
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那些文字,作家善良与宽容的本来面目就一定会在眼前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