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武侯祠里的宽窄人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王强

1.jpg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武侯祠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清朝赵藩所题,怀古喻今,感时叹世,抒情寄怀,深深地打动着每个读者的心,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哲学道理。

  诸葛武侯的命运

2.jpg

  命运是窄的,仅此有此一条,通常还是悲剧性的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心怀大志,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他隐居隆中,只是“待时”,是在选择一个真正值得辅佐的明主出现。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选择有“乱世奸雄”之称的曹操,是因为刘备是汉室正统血脉,素有“仁慈”的美名,符合诸葛亮身为儒士的思想观念中的理想君主形象;其次,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在出山时诸葛亮就明确表示:“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理想不是当帝王而是做“帝王师”,辅佐一位明主而实现自己的抱负,最终出将入相。在辅佐刘备的期间,诸葛亮的“忠君”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南阳隆中,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见面时,诸葛亮就给刘备勾画好了一幅宏伟蓝图,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他为刘备量身提出了“跨有荆益,东结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其出山以后,更是兢兢业业,忠属于刘蜀集团,不曾有一丝懈怠,作出了火烧隆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一系列大事。但是刘备深知诸葛亮的才华,却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不愿意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所以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在有关荆州的问题上,诸葛亮曾多次暗示刘备先取荆州,但刘备执意不听他的建议,放弃了三次大好的机会,给后面夺取荆州增添了不少麻烦。攻取荆州作为诸葛亮“隆中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招棋,对刘备的整个战略全局都有重大影响,刘备对攻取荆州的重要性自然是心知肚明,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但是素以“仁义”扬名的刘备却不愿攻取荆州,这让诸葛亮很是无奈,只能扼腕叹息,这也为诸葛亮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刘备入川时,随行军师为庞统。后来庞统因为急功近利而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诸葛亮不得不入川去帮助刘备。在安排谁守荆州的问题上,刘备有意让关羽镇守,一方面他看重关羽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关羽能以桃园结义之情,为他守好荆州。关羽武勇神威,智勇兼备,但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骄矜狂傲、目空一切。诸葛亮明知“欺敌者必亡”,但是作为一个士人出身的政治家,他不得不考虑和顾忌着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同时也在刘备的授意下让关羽留守荆州,但若是诸葛亮自己挑人选的话,他定不会选择关羽,但是君命不可违,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荆州乃是蜀汉的军事要地,但是关羽刚愎自用、逞强好胜、两面树敌,没有听从诸葛亮“联和东吴”的嘱托,导致荆州之地尽失,自己也身死孙权之手。

  刘蜀集团丢失了一块重要的根据地,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决策遭到了打击,两路北伐中原的设想也随之落空。可以说诸葛亮在对待关羽守荆州的这件事上,很好地凸显了他的“忠君”法则,但同时也是他的悲剧命运的开始。

  刘备在西蜀即位为帝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这件事遭到了诸葛亮和许多大臣的反对,因为与“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相悖。学士秦宓谏阻,惹得刘备大怒,将其囚入牢中。诸葛亮多次上表谏阻刘备出兵,并请求赦免秦宓。而刘备的态度却是:“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

  作为皇帝的刘备态度如此强硬,诸葛亮根本阻止不了,被刘备留在了后方,此时的诸葛亮内心绝对是又急又气的,但还是很忠心地为刘备打理朝廷事务,既要为刘备筹集军粮,还要防范北边的魏国前来征讨。刘备全然忘记了诸葛亮出山时为他定的“东结孙权”的计策,念念不忘的是一己之私仇,而不是以黎民社稷为重,缺少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胸襟,加上刚愎自用,行军布阵犯兵家之大忌,结果大败而归,病死在白帝城,这使得诸葛亮出山后辛辛苦苦挣下的一份家底几乎丧失殆尽,跨荆益而图中原的计划基本上失去了赖以实现的基础,这是诸葛亮悲剧命运的发展。

3.jpg

  诸葛孔明的尊严

  命运面前,尊严是宽的,更有尊严地活着

  如果以刘备的死为分界线,那么在刘备死之前,诸葛亮的“忠君”是带有个人的主观追求的;而在刘备死以后,他的“忠君”则被赋予了“临危受命”的“托孤”的精神压力。刘备在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声称:“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这句话听似心腹之言,实则隐含了极为复杂的弦外之音,诸葛亮非常清楚,否则他听罢之后不会诚惶诚恐,汗流遍体,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给诸葛亮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把蜀汉的兴亡加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为了完成刘备“匡扶汉室”的政治愿望,诸葛亮决定一心一意辅佐后主刘禅,但是却有一种“人定不能胜天”的悲剧感。

  刘备死后,蜀汉国力大为衰弱,变成了三国之间实力最弱的国家,至此也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诸葛亮派人与东吴重修旧好,共同抵御曹魏集团。他严以律己、约束子弟、修明法度、赏罚分明、善待下属、安抚百姓,这些都为蜀汉国力的慢慢恢复作出了贡献。为了忠于刘备的嘱托,诸葛亮可谓是劳心劳力。诸葛亮曾自校簿书,杨颙劝诫说:“今明公为治,亲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亦劳乎!”

  北伐时,他总揽军国之务,事无大小,必亲力亲为。蜀汉之战,相持于五丈原时,蜀汉派人到魏军营中,使者告诉司马懿:“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士兵罚二十军棍的事,诸葛亮也要亲自数,一方面说明了诸葛亮治军严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他“事必躬亲”的一面。诸葛亮始终把刘备的遗命放在心上,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辅佐刘禅,再加上生性谨慎,不太相信别人的能力,所以事事亲力亲为,这就造成了他劳累过度,毁坏了他的身体健康,这也是造成诸葛亮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诸葛亮深知蜀国盛世已去,但是在这勉为其难的危局中,只有主动出击才能保住蜀汉,所以诸葛亮写《出师表》上书刘禅,恳求北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刘禅同意诸葛亮的请求,于是也就有了著名的五次北伐。诸葛亮明知北伐取胜机率很小,但刘备嘱托在前,他不敢有违,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能灭魏而北伐,不能保蜀而尽保蜀之心,唯竭尽人事,与“天命”抗衡。

  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错用马谡,丢失街亭,导致第一次的失败,于是他挥泪斩掉了自己一向很器重的马谡,上书自贬官职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率领大军一举进攻,形势大好的时候,却被刘禅下令召回,尽管诸葛亮知道那是奸佞小人使的离间他跟刘禅的计谋,尽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但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诸葛亮最终引兵还朝了。在其后的北伐里,蜀汉再也没有突出的建树。对于北伐,诸葛亮是明知“天命”之所归而坚决不屈从命运的安排,积极抗争,终为“天命”所毁灭。他为了践行“忠君”的原则,完成刘备的遗志,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不顾一次次的失败,顽强地与“天命”抗争,然而“有心改命,却无力回天”,这应该是诸葛亮本人“忠君”的最大悲剧意味所在了。

4.jpg

  窄的命运,宽的尊严

  命运的徒劳和尊严的选择

  在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前,天下已被曹操控制了2/3,当他选择刘备时,这个开局太难了。他为刘备促成了孙刘同盟,击退了曹操,掌握了荆州,控制了西川和汉中,三分天下。到此为止,他的计划很成功。

  然后,计划因为孙权和吕蒙偷袭荆州、斩杀关羽,随后是夷陵之战,以及刘备逝世——诸葛亮曾因为没劝住刘备而感叹法正的早逝。到此为止,这局“hard模式”(困难模式)下的游戏,其实已经输了。

  但他没有认输。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担当着蜀汉实际的君主地位,营造了一个富裕繁荣、路不拾遗、没有醉汉的国家——一个没有了他,还是可以支撑三十年稳定的国家——然后用只占对方1/9的资源,不断攻击曹魏,试图让曹魏再一次发生内乱,然后把握住机会。他没什么物欲,家里也只有桑树八百、田十五顷。吃得少,想得多。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征时在后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专门负责出谋的荀攸,有问啥意见都懂的贾诩,有给他下决定的郭嘉,有程昱、刘晔、蒋济、司马懿们。而诸葛亮,在刘备出征汉中时负责日常工作,在与刘备初遇时给他规划未来行程,给刘备下决定,最后自己亲自负责规划国家、制定法度、选拔官吏、训练、整饬、日理万机之余,还能搞搞小发明。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把这个一开始就注定要输,好容易打出转机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着,一直到濒死之际,还坚持领着军队,在西北渭水边缘战斗呢?

  我们开了上帝视角,会觉得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似乎也不那么可怖。

  真站到他的处境,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想一想公元207-234年间他的所作所为,如何硬生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才能领会到他的匪夷所思。而且,他并不是罗贯中笔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个得吃饭喝水,会紧张会惊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来应对乱世的普通人。

  站在他的世界里,用诸葛亮的眼光打量一下周遭,想象一下好了。

  当三国的命运体系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史学家和社会人士都会说一句,世事如此,命运规定好了成王败寇。命运是个很玄乎的词,一说起它,自然就想起了人生里的痛苦和不公。当自我做了一件错事,又被卡在某个关口时,就会感叹:命该此矣!当看见他人在人生进程取得了好的成绩时,也会感叹:命真好!命运好像天生地分开了自我和他人,会嘲弄自己,会赞美他人。

  如何在命运面前,做出自我选择更重要,即便诸葛亮的命运被从隐居隆中时就被书写,但他没有选择现世的欢愉,而正视自我的命运,选择尊严。

  命运是一条窄窄的路,人生在世,这条路坎坷太多了,荆棘密布。

  尊严是一颗宽阔的心,不畏命运艰难,在命运面前,有尊严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