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2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检维修人员必备的“软技能”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资深管理顾问 蒋坛军

2.jpg

  1972年,美国Whitmore博士正式提出“软技能”(soft skills)。软技能即“非技术技能”,通常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与人打交道的得体性、正能量和灵敏的心态等。

  作为千千万万检维修工作人员中的一员,笔者发现我国检维修人员往往偏向提高“硬技能”(例如设备原理与结构、故障诊断、修复、工器具使用等),但较多忽略了需系统地掌握的“软技能”。于是,王勃所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情故事,在不少检维修人员身上一再重演,同时当然也给所在企业带来了损失。理应与“硬技能”并重的“软技能”,对于检维修人员有哪些呢?

  “自燃”。因检维修较多存在“脏苦累险工资低”,所以检维修人员时有怨言。但一味发牢骚和抱怨对解决问题并无裨益,所以“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稻盛和夫先生把人分为三种:“可燃型”、“不燃型”、“自燃型”。作为检维修工作的主责人员,检维修人员应争做“自燃型”的人,积极反省和改进“脏苦累险工资低”现状。

  理解维修本质。全球维修与资产管理论坛将“维修管理”定义为:“将维修实现活动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决策过程”。也就是说,检维修工作必须对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贡献价值。故宜及早摒弃“就维修论维修”的狭隘视野,而宜全面识别检维修理应贡献的价值种类与数额。

  系统思考。如果不会系统思考,在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时则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窘境。就检维修工作的系统思考,狭义上,可参考全球维修与资产管理论坛在《The Maintenance Framework(维修管理框架)》一书中所提出的“第四代维修模式:战略维修”框架图,含:经营要求、维修目标、维修策略的策划、维修策略的细化、维修实施、资源配置(人、物、预算、服务等)、持续改进等。广义上,应贯穿企业宗旨、经营环境、经营战略目标、设备管理方针、设备战略管理目标、风险识别与预防、设备全寿命周期活动(规划、选型、获取、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修、报废、退役等)、数据分析、管理成熟度评价、持续改进等。

  沟通。检维修工作所需的沟通,涉及到上下级与同级、部门内外、公司内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坚持原则和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宜持同理心(Empathy)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平等沟通,而不宜自以为是,更不宜意气用事制造矛盾、激化矛盾。逞一时口舌之快,好像很解气,但往往偏离了初衷:进行沟通是为了把检维修做得更好,而非制造矛盾、激化矛盾。

  团队合作。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合作是追求“1+1 > 2”、促使检维修最大化创造价值的必由之路。因此应基于公司整体利益,摒弃个人英雄主义与部门墙主义,积极与他人合作、跨部门合作。应遵守团队合作的基本要点: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互相尊重与支持、用人所长、共享信息等。

  借数据洞察规律。爱德华·戴明博士曾强调:“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但可惜的是,拍脑袋、凭片面见闻、固守过时经验开展检维修工作,在我国企业里较为常见,于是导致决策失误、故障频发、事故不断等恶果。故而应培育借数据洞察规律的“软技能”与习惯,全面识别、收集、分析检维修数据,以精准洞察检维修的规律,然后方决定和采取所需的管理措施。

  学习。三国时期,吴主孙权建议吕蒙将军加强学习,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时间。孙权反驳:“谁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感到有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军事修养和战斗力大有长进,弄得鲁肃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同样道理,检维修的管理思想与技术均在不断更新,检维修人员当然不可固步自封而宜勤于学习,否则会应了那句话:“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顾炎武《与友人书》)。

  结语。上述只是检维修人员所需的常见“软技能”而非全部。《易经》认为:阴阳运动是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检维修人员的“硬技能”可视为“阳”、“软技能”可视为“阴”。人体的阴阳平衡,方可令人保持最佳健康状态;检维修人员技能的阴阳平衡,方可促使检维修最大化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