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毅 倪小红
“从127人减至100人,井下变电所、中央泵房从有人值守到无人值守,上半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00余万元;老塘水年处理能力从零到24万方,上半年可节约人工成本70余万元;一根钢带经过压力机加压整形复用节约成本375元,上半年回收钢带3842根,节约成本144万元”。这是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最近的一份成绩单。在这份优秀答卷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提效——
“一键式”办公,从“有人值守”到“无人值守”
走进该矿宽敞明亮的调度指挥中心,井下变电所、中央泵房设备的运行状况、参数在电脑显示屏上一览无余。
“通过远程视频监控、集中控制等手段,我们在调度指挥中心就可以实现对任意一台设备的远程一键启停控制。”一号煤矿机电队队长王宏伟自豪地说。
据王宏伟介绍,在无人值守建设中,他们充分应用计算机控制、PLC控制等先进技术,在井下变电所、中央泵房安装电力监测分站、网络交换机、操作台、视频摄像头等,不仅实现了井下变电所、中央泵房的无人值守,更开创了黄陵矿业公司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的先河。
“电脑能够实时显示当前设备电压、负载电流、保护动作原因等信息,还可对跳闸原因进行长期记忆,集测量、保护、控制、通讯、管理于一体。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供电系统的管控能力,而且减少了电力故障的判断、处理时间,确保了供电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电力调度员张波说道。
“原来6座变电所和2座中央泵房需配备36名岗位工才能满足运行,现在只要9人就可以满足工作需求,之前每班8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如今只需2名巡检工在井下巡视、1名电力操控员坐在地面调度室点击鼠标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完成,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200余万元。”该矿经营矿长米广欣说道。
降本——
变废为宝,从“零”到“24万方”
该矿井下老塘水涌水量为360m3/h,以前只是把它们收集、处理、排入水沟。
“如何利用老塘水,既可以减少老塘水的运输、处理成本,又可以减少地面供水?”这是机电矿长符大利常思索的问题。他通过外出考察、网上查阅资料,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收集、运输、加药、反应、絮凝、沉淀来减少老塘水中的大量固体悬浮物。
2016年4月1日,老塘水处理站开始建设,该工程项目包括北一五横川水仓的建设,Φ159管路的铺设,三盘区的原水池、反应池、沉淀池、成品水池的建设,设备的安装。其水源来自307、308、301采空区老塘水,通过管道引入老塘水处理站反应池,在池内加药后形成絮凝,接着水溢流到沉淀池,通过沉淀作用使得水中浊度降低。
2016年12月8日,从陕西省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传来好消息:一号煤矿井下复用的老塘水水样化验结果符合矿井生产用水标准。这标志着该矿老塘水的复用成功,为公司老塘水复用开创了先河。老塘水通过离心泵、管路输送到采掘工作面,用于井下喷雾除尘、设备冷却、巷道支护、打钻等。
“据估算,老塘水处理站每月处理水约2万立方米,处理成本0.57元/吨、水售价4元/吨,加之设备远程控制,这样每年可节约水费81万元、人工费48万元。”该矿财务部部长杨小烨说道。
蓄能——
修旧利废,从128元到144万
“一根钢带的成本价为503元,将回收的质量较好的钢带经过压力机加工需要人工费用、材料费、奖励职工回收费共计128元,1至6月份回收钢带3842根,节约成本144万元。”正在整修钢带的机修车间主任卞新华对笔者说。
今年来,为了确保矿井成本管控措施落实落地,实现双降双增成本管控要求,该矿始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量与提质并举、效率与效益并行,精细管理降成本,深挖潜能增效益,重点对设计、工艺、技术、装备等进行优化,从源头上避免浪费。
该矿坚持施工设计三方案优化比较,上半年减少四盘区H6联巷施工156米、803和805机头硐室通风通道施工146米、620回顺中驱动联巷风机硐室施工30米,累计节约成本达494.4万元;实施主运输系统顺煤流开机和集中停机倒班,减少了设备空转运行和损耗,累计节余费用180万元;加强电力“避峰填谷”措施落实,调整1、2号水泵房用电负荷,提高电能利用率,电费消耗同比降低201万元;全面落实修旧利废和回收复用管理措施,加大对金属支护材料、小型设备配件等回收量化考核,上半年实现旧品复用配件类项目391项,产生价值总金额共计33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