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2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世界企业家集团首席执行官: 中国品牌与中国经济第二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骥滢

2.jpg

  “中国品牌与中国经济第二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 世界企业家集团首席执行丁海森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前,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主办的(第十五届)“世界品牌大会”在北京举行,以国家电网、腾讯、海尔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为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名的前三,代表着着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但是,中国在“品牌价值”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在欧美市场上并未收到广泛认可。为此,丁海森表示,中国品牌需要抓住机会“弯道超车”。

  品牌:一国经济实力与世界影响力的标志

  通过多年发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丁海森也见证着中国品牌成长的步伐。在丁海森眼里,品牌是企业为提高自身辨识度和竞争力而产生的标志。

  从小的概念上说,品牌是浓缩的无形资产,是表现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更大的概念上说,品牌是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载体,更是一国经济实力与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搭载先进文化的品牌产品,敲得开任何闭关锁国的大门。此外,品牌价值的魅力,往往能通过资本市场体现。

  过去十几年,中国品牌的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也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财富》杂志发布的2017年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共有115家企业入围。而2007年只有22家中国企业入选。

  “中国品牌与中国经济第二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

  即便快速崛起,中国品牌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与老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叫得响、叫得亮”的品牌屈指可数。

  丁海森说:“中国是制造大国,与外国品牌相比,中国企业不缺少生产优势,但却缺少品牌优势。”目前有37个中国品牌入选世界品牌500强,占比7%,但这与经济第二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中国品牌普遍意义上存在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创新力和品牌营销力度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品牌战略亟待提升。国外品牌都在挤占着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而能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数量甚少。

  除此之外,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并没有取得世界消费者的信任,甚至有谈中国品牌就与“价低”、“劣质”联系在一起。

  对此,丁海森表示,以往的绝大部分中国企业都依赖于规模化的贴牌生产,低价竞争来占取海外市场份额,忽视了品牌这一无形资产价值的塑造以及品牌带来的巨额附加利润。

  未来五年是中国品牌的关键期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将眼光投入“品牌”,加大对品牌营销的投入。在本届世界杯上,中国企业代替中国国足“出征”世界杯广告之战,并收获颇丰:据统计,本届世界杯上,中国企业的广告数量超过了其他国家企业,成为世界杯广告投放的主角。

  而且,中国企业也学会了“扬长避短”。在欧美一线市场颇受冷遇的中国品牌,在非洲、南美、南亚等二线市场站稳了脚跟。譬如在非洲,中国品牌的手机销量超过了苹果和三星。在未来,随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全球普及,能使中国品牌很容易接触到各国最终用户,并迅速缩小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丁海森也为中国品牌如何塑造自身影响力制定了一个方案:发起“超级品牌计划”。

  在丁海森的设想下,“超级品牌计划”以权威的模型和方法评估品牌,并授予其超级品牌认证印章,维护品牌声誉。“超级品牌计划”的目的在于打造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国际品牌,帮助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

  丁海森说表示,与中国国力相匹配的中国品牌,可能需要15-20年才能锻造成熟。在这个磨练品牌的时间段里面,品牌要有自我提升的概念。要先充分利用好未来的这5年,从品牌领导力、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和客户忠诚度四个方面完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