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1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军人情怀,赤子华章 一一《邓绪东作品选》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绪东兄崭露头角的时候,我还是个中学生。而认识他,是70年代,在省、市举办的各种学习班、改稿会上。他帅气、谦和,在那个大批判热血澎湃的年代,从没见他慷慨激昂、剑拔弩张过。他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默默注视一切,虽一身威武戎装,却格外儒雅宽容……

1.jpg

  绪东兄江津人。江津古为巴国地,建国后属蜀,现归渝。这是个伟人、文人辈出之地,中共创始人陈独秀晚年长居于此,开国元帅聂荣臻诞生于斯。邓家所在地人杰地灵,有大江东去,有晓风残月。曾有白屋诗人吴芳吉,其创作的《婉容词》等流传天下,白屋至今犹存。幼时的绪东兄吸此地脉灵气,自然就为往后的军旅走笔生涯备足了底料。

  记得是1985年吧,在一个朋友家,他和白姐带着小女儿,我们三家人小聚会。因我涉文艺圈不深,绪东兄念我简单轻信、胸无城府,便心直口快,严肃提点,那兄长般毫无保留的教诲,令我受益匪浅。他正直坦诚的人格,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在《四川文学》作编辑,他在成都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作专业创作员,该室还有后来转业与我搭档主编《人世间》的邹仲平,转业回上海主编《萌芽》的赵长天,只有绪东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始终坚守在军营。

  当年,文革刚结束,文艺开始逐渐复甦。四川能刊载文学作品的,只有刚复刊的《四川文艺》、《四川日报》、《成都日报》。而成都军区的诗人杨星火、杨泽明、里沙、任耀庭、童嘉通,成空的邓绪东就成了三家报刊的常客。绪东兄集诗歌、报告文学、散文、戏曲于一身,从1958年起,笔耕不辍,一经进入新时代,创作自然得心应手,佳作不断,成果丰硕。今摆在我面前的《邓绪东作品选》,虽经他大刀剐伐,砍掉过去年代很多不适文字,仍浩浩三卷,洋洋百余万字!此乃兄六十载呕心沥血之集大成,翻阅华章,顿生敬佩!绪东兄——诗人,洒脱,不拘一格,摈弃论资排队的陋习,嘱之作序。几十年阖家君子之交,我定当尽心尽力,不负兄之重托。

  选集上卷为报告文学、散文,取名《军旅大西南》。成都空军兵布云贵川藏渝四省区一市,风雪高原、滇南丛林、川黔美景、甘阿童话世界……真可谓好山好水公占却。但它的确又是建国以来历经血火考验的战略要地,无论对印自卫,还是对越反击,原大西南我战略大后方都变成前方,成空无论是搏击云天的航空兵,还是长年驻守在冰川雪原,野山峻岭,荒村河汊的高炮、雷达、通信部队,都经历着世人难以想像的艰苦磨励,都谱写着可歌可泣的篇章。绪东兄在他近40年的军旅采写中,总是以饱满的激情,全身心地浸润于他发自内心热爱的军营和兵们的生活中,努力去发掘和书写军人的心灵。

  开篇第一部《茫茫云海上》,绪东兄精选的15篇文章像飞迴于高天彩云间的一群白鹭,其冲天之唳令人震惊、感奋,甚至有一种豪迈中透出的悲壮。那《从马背跃上云端》的藏族飞行员刘健,那爱国爱民的《康巴之鹰》,那抗洪救灾中舍身忘死的踏浪救人的飞将军,那为即时运送对越自卫战伤员而在空中度过的《云上生日》,那14岁就参军以惊人的毅力补文化,健体质,最终《马蹄腾空鹰展翅》的藏族小伙红晓……他写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基层的飞行员、干部和士兵,那种崇高的精神品质!或许,今天某些人,生在福中,难以理解什么“当兵为国、为人民献身”的军人情结……绪东兄以自己亲身刻骨铭心的体验,写下这些悲壮而生动的真实故事,告诉人们,高原军人就是活得如此!就具有这样高尚的情怀!

  从云端回归土地,绪东兄又跋涉于《巍巍雪山》和《滚滚浪尖上》,听雪吟风唱,观浪卷涛舒。当然,再美的雪莲,美不过他眼中的军人,他妙笔绘就的哈达,定是献给藏人心中的金珠玛米!他在《风雪唐古拉》吟咏着《梅花欢喜漫天雪》,他盛赞《凉山的奶呀,美姑的雪》,那奶那雪里有人民军队对彝家亲人的赤子之心。他在夹金山,九寨沟里采撷的一颗颗灿烂的明珠,原是战士头顶的五角军徽在闪光。而他在《洪峰里捧起的报告》,更在《人生的天秤上》,深刻解读出新时代共和国军人的价值观取向和终生的信仰。而在他告别已40余年的雅鲁藏布江那小小的江心岛上,绪东兄更倾注了万般感情。他深情描述的这些高原官兵,在那个年代,或许有的人在从军之初,确有一种私心的诉求:“能吃饱饭,能穿暖衣,足矣”!但在这鸟迹罕至的风雪高原,他们能衣嗳饭饱吗?这里没有鲜蔬嫩果,一年四季只有咀嚼冰冻馒头和榨菜;没有娇妻靓女,365天里天天看到的都是连队里几十张被风雪抹上‘高原红’的铁削面庞!然而,他们却无怨无悔地根扎在这里,这到底为什么?这就是绪东兄在他所有文字中都注入的:战士自有的战士爱情观:忠贞不二、矢志不渝!他们的祖国,他们的人民,才是军人心目中那至高至上的的女神!

  中卷《诗颂中国梦》,收集了兄绪东发表过的近百首诗歌和歌词。其中《枪杆诗》《美国兵的特技》《齐心合为打妖精》《战斗吧,巴拿马兄弟》等,都创作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这在今天出版的诗集中是少见而珍贵的。而他的诗吟和歌唱,大多数还是流连于他熟悉而挚爱的军营生活中,如《将军的扁担》中“是谁健步领头走?扁担儿一闪一闪。……就是这根扁担,挑起了全家苦难,破篮中装冤又装仇,空肠里装不尽眼泪和辛酸……也就是这根扁担,跟将军南征北战,肩挑上延安星月,迈步到天安门前……”这首发表在1963年《成都日报》上的诗歌,语言精练,诗韵浓郁。再如发表在1975年《四川文艺》上的《箭在弦上》“喜马拉雅山是弓,雅鲁藏布江当弦,百万翻身农奴都是神箭手,好似铁壁立雄关!”《挥动古朵》“翻身农奴手握古朵,目光炯炯,戎装紧裹,对准靶子,奋臂一挥,啪啪!一一甩出去石子一颗颗……古朵战胜了洋枪洋炮,万里高原响彻爱国的战歌……”发表在《星星》诗刊上的《早班车》,《战旗报》上的《春风唐柳》《高原雪》,《空军报》上的《献礼》《连理柏》《流水音》《江上野炊》等,都洋溢着浓郁的军营生活气息和深厚的军人情怀,标志着绪东兄诗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达一流军旅诗人的水平。

  下卷《艺苑艳阳天》,主要收集了邓绪东在戏剧,曲艺创作中的精品。由于成都空军政治部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成立了专业文工团,作为专职创作员,他一直坚持为文工团下基层巡演,参加全军业余、专业调演、会演创作戏曲作品。收入本卷的《文化兵与伍连长》《云梯情宇》《一丝不苟》等话剧、电视剧,《将军来摆龙门阵》《子弟兵大战洪水》《红军饭》《一把钥匙亮晶晶》《参谋长回乡种庄稼》等金钱板、四川清音、评书、唱词、大鼓等剧目,都亦庄亦谐,形象鲜明,主题正能量,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人民军队丰富多采的生活画卷,这些节目先后6次参加了全军专业文工团体调演和全军、空军业余文艺调演,两次参加全国和四川的作品评奖,共有11件作品获奖。他与别人合作的《夜航谣》《文明祖国处处美》《芙蓉城,花满街》等歌曲,更成为上世纪80年代空军部队、成都市的流行歌曲,那优美的歌声日夜在军营和都市的大街小巷飘荡……

  行文至此,本该就此打住了,但我忍俊不禁,想要多说几句:其实,绪东兄还有最成功的作品,那就是他和贤淑、聪慧、能干的夫人白兰芳大姐,言传身教,养育的一双儿女!正是子承父业,集诗、书、画与军人情怀于一身的邓家儿女,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迅速崛起,成为四川省自主创业的风云人物!诗人父亲的诗是写在稿笺纸上的;而诗人子女的诗却耸立在了祖国的大地上!成都“老会展”、“世纪城”、“环球中心”等等大手笔的绚丽诗篇,更是四川人家喻户晓的华章……他们拓展了绪东兄诗文中的意境,更把梦想筑成了巍巍广厦展示给新时代的人们!

  军人情怀,赤子华章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包川,原名包德川,女,四川南溪人,中国作协会员,原《四川文艺》编审,《人世间》副主编,四川省政协第八、九届常委,四川省作协第三、四、五届主席团委员,省长篇文学创作研究会会长,小说《办婚事的年轻人》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二届四川文学奖获得者,部分作品在美、英、马来西亚等国翻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