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 杨培芳
集中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利他伦理基础上的经济,自由市场经济则是建立在利己伦理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协同经济是建立在信息生产力和网络互利伦理基础上的经济。
两百年前,亚当·斯密提出,每个人都为他们的私利参与生产和交换,市场就像上帝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人们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整体福利。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许多国内外学者发现,贪婪利己之心不但结不出互利共赢之果,甚至根本不是现代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在零和博弈无处不在的社会,帕累托效率只具有奇迹般地偶然性。互联网正在动摇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主要前提的现代经济学基石,西方个体还原论思维,不再适应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生产力时代。
于是,不少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互联网将召回集中计划经济,甚至认为所有企业只要回归国家垄断,就会很快实现共产主义。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张用互联网召回计划经济和持个体还原论的人一样,根本不了解互联网的时代精神,更不了解区块链的实质内容。如果说耕牛生产力的时代精神是权力一统,机器生产力的时代精神是资本垄断,那么,信息生产力的时代精神则是协同关联。而信息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由互联网向区块链的演化,恰恰说明协同互利新经济学机理正在加速形成。
互联网是以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多种无线、有线接入手段为基础设施,由几位发明人(放弃专利权)编写的TCP/IP程序(基础协议)为交换方式的信息网络。它与传统的电报电话网相比,采用了更简便的“数据包交换”技术,以自组织方式完成更多的网络交易和监测与控制功能。但是,互联网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增强型马太效应会快速形成信息霸权和市场垄断,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诚信危机。因此,各国不得不依然动用法律、政策和第三方社会综合治理措施,难免又进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环。
而区块链是超越互联网协议的一种更加开源的新型算法,它由一帮密码专家在网上切磋逐步演化而成,因而找不到确定的发明人。区块链是在分布式数据存储基础上形成了的一种共识机制和互组织模式。所谓共识机制就是不同节点之间,透过大数据积累分析,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关系和公平的获益权利;所谓互组织主要是针对整体被组织和个体自组织而言。如果被组织代表东方整体论哲学思维,自组织代表西方还原论哲学思维,那么只有互组织代表未来社会的协同论哲学思维。
区块链的核心优势是不再需要第三方信用评估和中心管控机构,仅通过加密算法和时间戳等技术手段,在分布网络中直接建立协同互利关系。从而规避了中心化机构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评估效率和风控成本等问题。如果说互联网时代,还需要中立机构作为第三只手参与社会治理,那么到区块链成熟的时代,信息通信网络本身就是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之后的社会协同之手。
当然,区块链能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学界仍有不少争议,也许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算法和建立新型规则,但可以肯定的是,区块链通过互组织作用,将快速形成网络共识和协同互利经济机理,它至少比互联网提升了一个维度。
有人这样描述区块链的愿景:你无须信任任何陌生人就可放心与之进行交易;你无须信任金融机构就可安心地把积蓄储存在那儿;你也不需要信任政府,因为你知道它不得不公平和公正。那结果又会怎样?那就是可以快速实现多元演化博弈模型的“一还一报”的均衡结果,促使人类更快实现协同互利的美好信息社会。
(可延伸阅读作者专著《挽在一起的手—协同互利新经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