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青
打1992年扎根煤海后,26年来,他在工作上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却唯独在面对孩子们无辜善良而又渴望的眼神时数次红了眼眶。他就是陕煤集团黄陵二号煤矿的生产副总仲照海。自2010年起,先后资助河北承德、安塞县、柞水县贫困学生6名。
让善良感恩成为立德基石
“小时候,家里的老掌柜就经常和我说做人要懂得感恩。”今年47岁的仲照海谈起已经去世多年的老父亲对他的影响。
1992年,仲照海从韩城煤技校毕业后回来到黄陵矿业工作。那个时候矿区还在筹建当中,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苦,刚结完婚的仲照海和妻子两人租住在砖厂的一间毛毡房里。“当时人都穷,好多人都吃不饱饭,我的一点工资每个月都是紧紧巴巴的,真是有帮的心没帮的力。”那一刻,仲照海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混出个名堂,因为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凭着这股肯吃苦、敢尝试、求上进的劲头,使他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日子也跟着好转了。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仲照海终于有能力去做他一直想做的事情。在矿上,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他不是出钱就是出力;镇上有个收废品的瘸子,老人、孩子一大家,家里经济状况十分紧张,仲照海每次去都会放下几百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仲照海认识了黄陵二号煤矿附近杜洛尾村一对年近80的老夫妇,老两口的子女都不在身边,老婆婆一人照看瘫痪在床的老头子,吃饭是老两口日常生活的最大问题。自那以后,隔三差五仲照海都会拎着鸡蛋、牛奶以及其他食物去看望老两口,工作忙得抽不开的身的时候就叮嘱妻子去。
在矿区,只要提起仲照海夫妇,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两口子心肠好”。“善,德之建也”,仲照海说,“善良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心怀善良之心,才能看得到别人的疾苦,才能珍惜眼下所得。”
把感性扶贫转为理性帮困
2015年秋季开学后,仲照海和妻子前往柞水看望他们在红岩寺镇资助的两名孩子。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来到10岁小男孩程伟的家中。小程伟的爸爸去世后,妈妈也在生下他的那年离家出走,家中只有80多岁的奶奶和他相依为命。10岁的小程伟完全没有同龄男孩的活泼开朗,见了生人只是躲在奶奶身后偷偷观察对方。“老人年纪大了,给了钱有时候装来装去就丢了”,邻居家的大婶说:“去年你们给的钱好像就丢了一些。”
得知此情况后,仲照海夫妇找到了程伟所在学校的校长,双方经过商量,决定以后的资助费用都由程伟班主任代为保管,所支出的每一项花费都要留有明细,确保资助的每一分钱都能实实在在花在孩子身上。
“我资助过的一些学生里,有的从来不和我交流,也没有一封信件汇报他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写了信来,但是都会说一些长大后要努力挣钱之类的。但其实我内心希望他们与我交流的是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这些孩子有的可能学习都不错,却忽略了做人的根本”。
仲照海说,在资助贫困学生的8年里,他深深地认识到,人的知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获得,但思想品德以及性格的养成必须从小培养。而自己,是不是该换另一种帮扶方式?
自那以后,他在选择资助对象时尽可能地放在周边市县,要保证每年至少可以去看望孩子们一次,每次去他都会像老师一样给孩子们留下“作业”,要求他们每学期都要通过当面交流、书信和电话等方式向他汇报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认识和感悟。
“医生看病都要讲究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帮助孩子们也是一样的,这绝对不是花几个钱买个心理安慰,要走心。”在帮助孩子的道路上,仲照海把感性扶贫转为理性帮困,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解决困难。
前几日,仲照海收到了河北承德转角房小学唐玉颖的来信,“谢谢叔叔一直以来对我的资助,让辛苦的爸爸能够少一些负担。我现在也明白了我只有好好学习,依靠知识才能走出这座重岩叠嶂的大山。我要好好努力让爸爸跟着我享福,也要像叔叔帮助我这样去帮助更多的人。”那一刻仲照海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也更加坚信了自己走的这条帮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