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屈永志
通 讯 员 张野 何帅兵 张雪峰
测量工张红权(右)刘杨父子俩蹚水过河上测点。 吕殿杰 摄
工地午餐,作业人员正狼吞虎咽地吃馒头。
吕殿杰 摄
5月1日,清晨5点过,夜色朦胧,月光清冷。雪亮的越野车灯光像刀一样撕破覆盖四野的幔帐。
夜幕下,饭菜香
这天,记者一行去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古木别兹断二维地震资料采集工程项目工地采访。车行一个多小时,六点过到达第四测量工程队项目测量组临时营地时,炊事员宋春菊等已把40多人的饭菜做好。这天的主食有米饭和馒头,炒了一个南瓜片,拌了一个黄瓜条,还有一小盆泡菜。这时天还没亮,施工作业人员陆续来到厨房打饭。吃完饭后,带上米饭或馒头,装满一壶开水准备开工,这是他们中午在工地上的午餐。炊事员说,晚上的伙食要好些,大家在外面累了一天,晚上回锅肉炖肉烧肉炒肉轮着吃,增加点营养补充一天消耗的体力。
组长早起天天事
营地里,除了炊事员每天要起早床外,还有测量组长叶世元。他1989年参加工作,从事测量工作近30年,先是在川内干,到新疆是第8个年头。作为一组之长,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起来。虽然头天晚上就把10个导线组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好,但第二天的出工他还是要逐一落实,直到施工人员都上了车,他才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叶世元告诉记者,古木别兹项目是4月19号上的线,到5月1日已经完成12条施工线中的3条线。完成激发点3470个,接受点6306个。根据施工计划,5月下旬可以完成这个项目的全部任务,然后就上临近工区的另一个工程。
父子测量工爷儿俩的背影
天色渐亮,月色褪去,农田绿油油的麦苗还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露珠。测量工张红权小组昨天穿越麦田还有几个测点要补测,待他们从麦田里出来时,裤腿早已被露水湿透。8:40分,同测量辅助工刘杨来到穿越库玛拉河的305线KS1-1961.5井。张红权手持GPS定位仪定位置插下桩号标记,测量辅助工刘杨就用铁楸在标记周围堆土,然后还要用环保油漆标注。刘杨说他今年25岁了,老家在广安岳池,今年是第二年到新疆。旁边的员工说张红权是他的继父,已经在勘探队打了10多年的工,在炊事班做饭的宋春菊是刘杨的母亲。一家三口打工勘探队,真是个好题材,当记者要做深入采访时,只能看到几百米外张红权爷儿俩的背影。“五一”这天,他们要测300个炮点,要忙乎一整天。
向长学心里的内疚
工地上偶遇今年第一次到新疆的测量工向长学。个子中等、年过不惑的他1993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测量队。今年到新疆已经一个多月,还不怎么习惯,还时时想家。他说17岁的儿子今年上高二,明年就要高考。爱人在川内的物探队,既要上班还要管孩子,很是辛苦,自己远在新疆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有一份牵挂。摆谈间,看得出眼前这位汉子难以名状的内疚。
不畏难,保圆满
“这个项目施工面临两大难点。一是地方协调关系困难。二是震源施工生产组织高效运行困难。工区内灌溉水渠呈网状分布,项目12条测线穿越水渠累计达83次,严重制约震源采集施工进度;测线穿越村庄农田区,工区西部测线穿越山体,都给震源施工造成困难。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想办法克服这些困难,力争在计划工期内安全优质圆满完成项目工程任务。”
记者从测量组出来,在一座跨越库玛拉河的桥上,遇见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西北事业部总工程师王扶国。他已经连续3天同山地物探四队经理黄再明等,实地考察横跨测线上的水渠、农田、果树等不同影响施工的障碍,边看边讨论落实措施办法。
此时艳阳高照,西边天上的月亮早没踪迹。一年一度的“五一”,一个劳动者的节日,古木别兹项目工地上,物探员工像往常一样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