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丁师傅,还是笔者七十年代进沈永和酒厂学徒的那一年。当时他担任沈永和酒厂黄酒一组组长兼副技工,印象很深刻,大家都亲切称他为“老朋友”。为何?因为丁师傅为人厚道、待人客气,脸上始终笑眯眯的,充满正能量。其他生产小组有什么事、碰到什么困难,找他帮助,只有一个字“行”!厂领导布置生产任务从不推三推四。
丁志祥师傅是1957年进沈永和酒厂,年仅21岁,进厂后拜师酿酒达人盛德凤门下学习开耙技艺,师随盛头脑。盛头脑出身于东浦酿酒世家,在绍兴黄酒行业,也称得上是一流的黄酒工匠。丁志祥不怕辛苦、虚心好学,不分昼夜跟着盛头脑学习开耙技艺。经过十五、六年时间的跌打滚爬,从如何做酒药、制麦曲、到酿制摊饭、大饭,从堆幢到开耙……酒厂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丁志祥所在的黄酒一组是当时沈永和酒厂的样板小组,原因是:一是黄酒一组就在厂大门口,进厂就能看到;二是一组的现场管理、清洁文明工作在全厂评比中数一数二。虽然当年还没有6S管理,但在丁志祥管理下的黄酒一组,从洗坛、灰坛、压榨间,以及发酵车间现场都管理得整洁干净、秩序井然。就连出口日本的外贸坛酒,厂部都安排在黄酒一组生产。生产科每年会对全厂各生产小组的财产进行一次盘查,黄酒一组总是账物最齐全、仓库最整齐的。
进入八十年代,酒厂开始有了一定的超产自销权。笔者当时每年都会给家中老人买上几坛黄酒。丁志祥总是热情地帮我一起到仓库提酒,告诉我选酒诀窍。
开耙头脑是酿酒行业的宝贝,也是主持整个酿酒过程的“灵魂人物”。但开耙又是一项苦行僧的职业,从立冬蒸大饭开始基本上吃住都在厂里,不能回家。晚上还要在发酵车间缸边守耙,唯恐错过最佳的开耙时间:开耙太早酒味会弱,开耙太迟鲜味会缺,酒温升高过快还会出现酸度“跳缸”现象。当时整个发酵的质量控制完全要靠开耙头脑的手摸、鼻闻、嘴尝来确定。
熬过了冬酿,开年春场榨煎工作更是一场硬仗,更能显示出一个酿酒头脑的技艺能力水平。半成品酒坯批次与批次之间的相互搭配绝对是绍兴黄酒行业的一门技术绝活,所有冬酿发酵过程中的一些小瑕疵都可以通过开耙头脑高超的勾兑搭配技艺加以弥补调整,从而使每一批出厂的酒都能基本做到色、香、味、格的总体完美。由此可见,绍兴黄酒酿造开耙头脑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需要经历无数次实践与历炼才能获得。
1995年,丁志祥到了退休年龄,考虑到技术传承的需要,公司和厂部领导都希望他能再发挥余热在厂里留几年,给厂领导当个生产技术顾问,老人爽快答应下来。
如今,虽然自己的儿女没能继承酿酒开耙这门行当,但两个女儿一跨出校门就都在沈永和酒厂工作,两年前外甥大专毕业也来到了沈永和酒厂工作,在外公的言传身教下,工作也是兢兢业业。
丁师傅今年已是81岁高龄,精神不错。据他自己介绍,除耳朵有些聋、腿脚不太方便外,其余的还算过得去。托共产党的福,老来有退休金,两个女儿也照顾周到,丁志祥的生活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