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乘车沿京包铁路西行117公里便是沙城站。在沙城站西南方大约一公里处,就是驰名塞外几百年来“龙潭大曲”酒的生产企业,张家口长城酿造(集团)公司,即沙城酒厂。
沙城是一个酿酒之乡,其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朝初年(1368——1398年),当时有关南商人(即今保定、廊坊以南一带)到宣府、保安洲经商,见到桑干、妫水河两岸肥沃,盛产高粱,有宜于酿酒的好水,即在沙城开锅酿造。此酒很快畅销塞外各地,并被誉为宣府一带名酒,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之后,为了加强塞外边防,于景泰二年(1451年),在沙城开始筑堡,并取名为沙城。到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沙城已有缸房三十余家。据《怀来县志》记载:明朝初年,沙城已是“烧锅棋布,客商云集”。成为当时塞外酿酒业最兴旺的城镇。
据《宣化府志》、《保安洲志》、《怀来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圣驾西巡经怀来至沙城,见到处皆酒贾之,“烧缸流珠,酒香四溢”,亲尝而笑曰:“此集烧酒之凛冽,蕴陈香之幽雅,甚妙!甚佳!”即命侍卫驰进太后饮用。并赐名为“沙酒”,岁岁必向朝廷献贡,亦为宫廷御用之上品。至此,沙城的缸房已由过去的三十多家迅速发展到五十多家,所产酒一律称为“沙酒”。由于沙酒质高味好,又受到皇帝赐名,更为远近驰名,除畅销京城外,蒙汉商人用骆驼远运包头、库仑(今蒙古乌兰巴托)一带,极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
1949年6月,我国对酿酒业实行专烧专卖政策,当时由政府出面,统一接收了所有缸房,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沙城酒厂,这就是现在的张家口长城酿造(集团)公司的前身。
1959年,河北省工业厅提出“恢复地方名牌与土特产生产”。根据酿制沙酒历来使用当地名胜古迹——老龙潭这一特色泉水,将其沿用多年的“沙酒”改为“龙潭大曲”,并经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册。
1963年,在河北省评酒会上,“龙潭大曲”酒被命名为“河北省地方名酒”,同年作为省名酒代表参加了全国评酒会,1979、1985两年评为省优质酒。作为河北省最大的酿酒企业的张家口酿造集团,所生产的老龙潭牌等上百种品牌系列酒,多次荣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首届曼谷国际名酒博览会特别金奖;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十大名酒。
1994年8月,由国家贸易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举办的“九四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上,老龙潭牌沙城老窖在几千种酒样中又一举夺魁,荣获“中国酒王”的光荣称号。几十年来,沙城酒厂先后共荣获100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如今在生产“龙潭大曲”的基础上,先后又研制开发出了适合消费者众多口味的“龙潭老窖特曲”、“ 龙潭特曲”、“沙城老窖”、“沙城王”、“钻石商务酒”、“鸡鸣山驿酒”等30多个品种系列,400多种产品,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2006年12月,经多名酿酒专家、工程师、调酒师潜心研究,经心勾兑出的“鸡鸣山驿酒”更具有“入口甜,落口绵、醇厚浓郁、回味悠长”的传统特点,彰显了沙酒始终如一的品质风范。并以古朴典雅、酒体丰满、回味悠长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和专业品酒人士的由衷赞美。
“龙潭大曲”酒享有醇香味美盛誉,不仅与当地水质甘美微甜、清彻透明、碱度低、并有部分促进糖化发酵的矿物质有关,还更有其独到的酿造方法。他们始终沿用传统“老五甑”方法生产,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稳、准、细、净”的操作方法。在清蒸辅料时以“低温度、小水份、发酵缓、慢蒸溜”。其次,“截头去尾,设备专用”是来确保曲酒风味纯正的基本作法。 同时采用不同的发酵池(砖池、水泥池、人工老窑池)、实行不同的发酵期(30天、60天、90天)、贮存于不同容器中(洒篓、木桶、水泥池)分类入库,密封贮存必须一年以上,方可出厂勾兑,从而保证了具有六百年畅销不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