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知识付费市场或是下一个风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信息技术革命后,“泥沙聚下”的信息爆炸逐渐被精准对接用户需求的商业开发筛选。知识也从海量的信息中被抽离,摇身一变从免费共享的资源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

  近年来,随着“分答”“知乎live”“喜马拉雅FM”等专业平台的“精耕细作”和微博、微信等打赏渠道的打通,知识付费领域悄然成为一方沃土。不久前,微信宣称内容付费时代即将到来、36氪付费专栏“开氪”上线等动作又一次激起了行业波澜。

  知识付费悄然兴起

  打开知乎,可以在页面中找到“知乎live”模块,进入之后,“创造力如何养成?”、“如何学习语言?”等相关原创课程琳琅满目,点击下方赞助并参与活动即可购买相关知识。

  即使没有使用过这样的平台,不少用户也为知识掏过腰包。企鹅智酷发布的《知识付费经济报告》数据显示,有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在有过知识付费行为的人中,订阅付费资讯/付费下载资料的人占比达到50.3%;对于已经有过知识付费体验的消费者,有38%表示满意,还会继续尝试。

  一些尝试知识付费的企业也尝到了甜头。去年6月,喜马拉雅FM尝试开辟“付费精品”专区,去年12月4日零点,喜马拉雅FM首届“123知识狂欢节”的销售额就达到5088万元。罗辑思维方面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旗下付费阅读产品得到App总用户529万,日活42万,订阅总份数130万,总人数超79万,得到App平均总营收2.45亿元。

  “如果可以找到权威的答案,我愿意稍微花点‘咨询费’。”易观互联网娱乐高级分析师黄国锋表示,“比如撰写报告的时候,花一块钱去偷听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为什么不呢?”黄国锋认为这代表了不少知识付费活跃用户的想法。

  36氪媒体公司总裁冯大刚认为,用户付费体现的是知识变现,是影响力变现,专业化的知识付费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网络信息太杂,如果希望听一些关于投资、品牌营销的权威课程和经验,我倾向选择付费项目。”义乌一家实体店的经营者王昊抿说。他的选择似乎印证了一些平台的宣传语:提供搜索不到的专业知识。

  “获取权威答案、经验指导和专家见解是消费者为知识买单的最重要动力。”黄国锋说,“比如在一些机构非常稀缺的经历带来的经验分享,又比如一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等。”

  便捷的支付手段是知识付费行业兴起的另一先决条件。基于支付宝、微信等便捷的支付工具,知识变现在几秒钟成为可能,进而才有商业模式发展的可行性。

  易观千帆基于用户App发布的《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2016》分析,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领域通过与网生内容、移动音频、网络红人等元素的交织,已呈燎原之势进入商业开发活跃期。

  知识经济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知识共享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黄国锋说,“1.0阶段是基于互联网百科搜索的静态知识获取;2.0阶段主要是像‘新浪爱问’、‘知乎’等知识交换社区;目前的3.0阶段则是实时互动、知识变现的时期。”

  目前,知识变现阶段的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平台或联合或独立作为原创知识生产者。行业内包括喜马拉雅、得到等平台直接生产相关知识产品;第二种是独立知识付费平台,类似知乎打造知识社区的概念。通过C端的互动完成生产、消费,平台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收益。

  “无论什么模式,目前知识付费领域有明显的粉丝经济特点。”分答联合创始人曾进说,“因为目前流量仍旧是关键因素,自带粉丝的网红、课程团队意味着可观的流量。”

  在分答,红人答主王思聪的收听者超12万。网红编剧史航在自己的微博晒出了参与分答的部分截图,上线回答没多久,他通过回答相关问题的收入已达5万多元。

  “在需求端,高端人士的知识需求基本稳定,城市中产对生活技能和职场经验等方向的‘求知欲’又在提升。因此,知识付费的未来是可以期待的。同样由于需求和知识变现‘短平快’的特点,再生产的动力会不断涌现,因此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黄国锋说。

  上海禹闳资本执行合伙人唐荣汉表示,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投资者,从2016年国内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巨大的知识产权贸易量来看,中国线上知识付费市场的确是片蓝海。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吴帅帅 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