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国企效益提升解读“供给侧改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李锦

  ——并谈2016年“供给侧改革”实践对我观点、建议的验证

  供给侧结构改革一年,有没有效果?有什么样的效果?2017年这样干下去,路该怎么走?

  2月28日,国家最新公布的国企效益指标在人民日报披露,一系列数字告诉我们,党中央、国务院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正在实现,取得极大的成功,而且可以看出我在一年前提出的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20多条建议,是经得住历史的拷问的。

  请看,2016年中国国企经济利润分析报告——

1.jpg

  2016年国企利润数字出来了。与2015年相比,我国2016年,1.86万户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转好,利润总额止降转增。2016年实现利润总额增长6.7%。不仅终止了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的下降态势,还创造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新的利润增长点正在形成,结构日趋优化。

  意义在两方面:一是这是我们国家自2012年来长期沉浸在经济雾霾里面的一股强风,展示出睛朗的篮天。经济犹如在一直下沉的无底洞里沉没,突然着了底,产生很强的稳定感。二是我国利润行业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总体稳步发展、行业分化加快、结构趋向优化,这正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改革所期盼的境界。利润转好、结构趋优,国企赢得了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这是中央连续多年强调的“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目标的实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期待的“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愿景的实现。

  我对供给侧改革的预测与建议,就像我在改革38年来所坚持的原则“有用、有利、有效”原则,去年里写了几十篇文章。自然对这个新的改革效果,倍感亲切。

  一、我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三新两联两化”论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提出的。

  “长期以来,经济增速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一直为针对当前经济增速下降、诸多行业面临周期性衰退等新常态下的宏观政策的确立,该从速见成效的需求侧入手,还是立足长远倚重供给的问题而争论不休,而犹豫,而徬徨。现在终于形成结论了:需求侧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问题,属于凯恩斯主义;短期的问题仍要立足长期,要从‘供给侧’下手。”这段话,是我在报告中写的,是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八天之后的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而在此前公布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也有“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措辞。

  “供给侧改革”,简单五个字,透露的信息却重大而沉重。它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显示中国发展思路发生重大变化。在习近平总书记“供给侧改革”一提出,我就写出13000字的长文,《“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方位与国有企业使命》,副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供给侧改革”论述的理解》,其中有大约20条建议。应该说,我提出的系统落实思路,并没有当简单的传声筒,而是用自己的脑袋讲话的,不仅是最早对中央决策的解读,早于国内学者,更早于政府部门。正确与否,现在的事实可以一一证明。

  当时,我是这样阐述自己观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在中国的经济现实情境做出的抉择。2010年二季度以后,季度增长率已连续22个季度在波动中下行。一方面,供给侧不足的弊端已经凸现,国内的供给能力适应不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或者是适应不了居民对优质消费品和服务的需要,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升级性消费需求在外溢。所以我们要努力创造新供给,这种新供给不光是从无到有,还有一个从低质到优质的转变。另一方面,现实中还存在供给侧不足的许多因素,制约了经济增长。比如,许多低效或无效产业、企业占据了过多的生产资源,只能“赔本赚吆喝”,滞后的制度因素抑制了企业活力。

  2015年11月,供给侧结构改革刚刚提出的当月,我就在研讨会上提出,改革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因为提供供给的主体是企业。结构调整是重要目标,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三新:新动力、新结构、新供给。新动能是抓手,新结构是任务,新供给是目的。我在2016年还提出“新老动能联动、供给侧改革与国企改革联动”的对策。发表了《当前国企供给侧改革重心与新动能建设》、《当前国企新动能的形成与资本动力》、《供给侧背景下中国企业创新发展之路》、《“十三五”规划及其主线供给侧改革与权威人士讲话解读》等20多篇论文,每篇至少5000字,多为万字左右。 我对形势的展望是“总体稳步发展、行业分化加快、结构趋向优化”,加上“两化”,我的主题是“三新两联两化”论,多是对策的提出。当时,国家部门的讲话与报告出来后,媒体的同志多与我说,这些与中央文件差不多,看不出什么区别,希望我能讲些自己的看法。围绕这个“三新两联两化”论,我每天不停地讲,也不停地写,内容很多,多是自己的话,媒体多做了报道,以后都收在《国企供给侧结构改革》这本书里了。

  我当时明确提出“供给侧改革动力在哪里?外部动力是政府,内部动力是企业。”“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大选择,也是中国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轰轰烈烈而又步履艰难的国企改革找到了外延,也找到了内涵,对准了目标。”

  应该说,我对这场突然到来的改革是充满期待的,是一种热情的欢呼。现在2016年国企利润数字出来了。“十三五”开局之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走出一条向上的曲线。

  营业收入止跌。2016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3万亿元,同比增长0.3%,改变了2015年同比下降7.8%的颓势。其中,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扭转了2015年以来持续下滑的局面。

  经济效益转好。2016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35亿元,同比增长6.7%。不仅终止了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的下降态势,还创造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我在2015年分析:显然,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后,需求增长总体比较平稳但出现了新升级,产业结构要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加快发展,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加快出清,这样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国企利润数字公布,使我们对国企新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感到贴近了。

  2016年已经如此,2017年中央企业1月份实现营业收入1.9万亿元,同比增长8.7%;利润总额891.2亿元,同比增长24.5%。看来,这个势头在发展。怎么不令人高兴!

  二、形势怎样:一看利润增长 二看结构改革

  2015年11月,我对国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建议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他们着力要做的是,通过改革来构建供给“新动力”,通过调整来设计供给“新结构”,通过创新来生产供给“新产品”,这就是供给侧改革赋予国企的使命”。

  2016年实现利润总额增长6.7%,创造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速。2016年国有控股企业效益好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变化。

  从深层次看主要得益于“稳增长、促改革、去产能、降成本、严管理”。具体说,首先是经济总量的稳定增长,利润总额才能上来,这是成正向比例的。

  其次,去产能的硬仗是处置“僵尸企业”,是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国资委摸清底数,一企一策,完成了398户“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处置治理任务。10家经营困难的央企集团,卸下了包袱,整体实现减亏50%,其中,中铝等8家央企集团一举摘掉了亏损的帽子。

  再次,国有企业内部从严管理,瘦身健体,减少层次,这是使了大力气的,有于利润率上升。国企全面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2016年,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2730户,扭转了户数年年增加的态势。层级缩减,效率提升。不到一年,央企据此减亏43.9亿元。2016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03%,比上年提高0.39个百分点。

  效益好转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经营成本的明显下降。2016年,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元,为2012年以来的最低。特别是,利息支出5048亿元,下降7.2%。[下转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