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紫菜”视频谣言在网上疯传几天后,在媒体及相关单位部门、爱心组织的合力下,谣言渐渐失去“市场”。一些地区被下架的紫菜产品也陆续恢复上架,紫菜出口企业未受影响。
“心情好受不少,生产在慢慢地恢复。你们的报道我们都在朋友圈里转发,很多人知道真相后都不再相信视频里那些东西了。”阿一波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江对记者说道。
李志江说,视频最初出现时,他们的热线电话从二部增加到三部,人员24小时值班。每天有几百个电话,高峰时达上千个,就连国外的亲戚朋友都打电话回来问到底是不是真的。
“随着媒体正面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真相。”李志江说,知道视频里的内容是骗人的,不再相信那些骗人的“鬼话”,“所以,现在我们每天接到的电话也少了很多。”
多家涉事紫菜企业负责人告诉媒体,最近他们都接到过匿名电话,称除非给钱,否则就继续传播“塑料紫菜”的视频,目前已向警方报案。2月27日,晋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江西公安机关已锁定两名造谣者。
福建泉州一出口东盟某国家的紫菜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前几天我们的一位印尼合作伙伴在国外看到“塑料紫菜”视频后,马上要求在中国出差的员工到工厂来询问查证“塑料紫菜”的事情。结果发现视频里的内容是假的,虚惊一场。
“最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的紫菜产品也在慢慢恢复上架。特别是福建省内市场已全部恢复上架,而江西的市场大部分在恢复,东北地区也在逐步恢复中。”李志江说,相信很快就会步入正常的生产。
泉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介绍,泉州地区紫菜出口货值每年超1000万美元,主要出口到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塑料紫菜”事件出现后,该局高度重视,加强对企业监管,严格质量检验,着力维护泉州紫菜的国际声誉。截至目前,没有发现泉州紫菜出口有任何产品质量方面的不良反映,相关紫菜企业的出口也未受到影响。(武鸣)
毕井泉:严厉打击编造“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的违法行为
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表示,对于近期在网上传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
相关链接:
毕井泉说,《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广大消费者要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谣言消息。他还提醒媒体要多方求证,及时找专家对食品类谣言进行分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司牵头建立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就及时发挥了食品辟谣的作用。
近期,大量关于“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视频中有人称紫菜是“塑料做的”,并表示紫菜嚼不烂,劝告网友“别吃了”,该视频引起了消费者的恐慌。多家涉事紫菜企业负责人对记者称,他们从未生产过“塑料紫菜”,但最近他们都接到过匿名电话,称除非给钱,否则就继续传播“塑料紫菜”的视频。
对此,新华网采访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钟凯博士,对于视频中的紫菜是否由塑料制作,钟凯表示:“视频中的产品干时脆,遇水变软, 塑料并不吸水,所以它不可能由塑料制作。”
钟凯说,视频中所谓的“问题紫菜”泡开后能拉扯得比较薄,有韧劲,透光度不错,颜色均匀,仅从工艺制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东西能用塑料做,但是需要使用很好的原料,成本会比较高。从成本角度考虑,做成这样的薄膜还不如制成塑料袋,获利更多。
“紫菜的口感与品种、气候条件、生产环境、水文条件等有关,更重要的是收获时间。”钟凯说,紫菜生长于浅海潮间带,目前纯天然的紫菜产量较少,大多数的紫菜都是人工在浅海中种植。人们较为熟悉的两个品种为坛紫菜和条斑紫菜,相对而言,前者口感较硬,有韧性,常制成圆盘,多用于紫菜汤;后者一般是用作紫菜片。
近日,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在实验室对紫菜和塑料进行了鉴别,认为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同时,北京市食药监局近三年对紫菜进行抽检的结果显示,目前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
毕井泉说,过去曾经有过“纸馅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食品安全法》规定,媒体造谣要承担赔偿责任,相关责任人要给予处分。建议媒体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中来,不但要大力揭露制假售假的行为,同时也要监督不实的食品传言,向消费者传播科学的食品知识。(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