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车有套牌,饮料居然还有“套罐”。春节期间,有调查发现,河南许昌、周口、信阳多地农村将过期露露盖上加多宝的包装继续出售,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着实让每一位消费者心寒。
近年来,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被曝光,尤其是在春节期间更为突出。类似“山寨食品”、过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成了礼品,什么“营养快线”竟然是“营养抉线”,“六个核桃”原来是“大个核桃”,“康师傅”成了“康帅傅”,“娃哈哈”成“娃恰恰”……这些原本在城市很容易被察觉的山寨货,在一些农村市场随处可见且备受欢迎。就在人们还聚焦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农村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消废市场”。农村的“舌尖安全”令人忧心。
农村之所以成为山寨食品等竞相登场、横行泛滥、牟取暴利的大舞台,除了跟相商标注册管理方面有漏洞、没有严控生产源头有关,跟农民购买力有限、鉴别能力不高、维权意识不强以及个别不法商贩唯利是图有关。但说到底,还是农村地广人稀、经营主体分散,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跟不上”。山寨食品如此肆无忌惮,并不是凭空变戏法幻化出来的,而是有其生存的“土壤”,这其中常态化监管执法的缺位该是主要原因。再加上城镇食品安全管理越来越严,农村就成为“洼地”,无形中给了假冒伪劣食品的容身之所。
事实上,农村点多面广,监管人员少,容易形成监管盲区。此外,基层执法部门对山寨食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不严,这无意中为山寨食品“下乡”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问题食品横行乡里,再次以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农村是市场监管最薄弱的一环,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不仅不能遗忘农村,更应把农村市场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为父老乡亲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根本上杜绝农村市场寻常可见的假冒伪劣食品,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起常态化的机制,下决心敢于治理,从生产源头上把好关口,淘汰这些昧着良心赚钱的黑产业,否则,假冒伪劣食品就会层出不穷。
首先,要加大山寨食品危害的宣传,向农民发布消费警示,讲清假冒伪劣食品的危害,提高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消费山寨食品;同时增强维权意识,通过建立举报奖励基金、举报电话等措施,有效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其次,加大对山寨食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执法部门应将监管覆盖假冒伪劣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不留死角,彻底封杀其市场空间。当务之急的是,对出现问题食品的地方,监管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深挖产业链,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以震慑制假售假者,保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要建立全方位覆盖和城乡一体监管体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管住终端很重要,要对销售终端进行法制教育宣传,用典型案例,让他们明白售假的严重后果。第三,要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对销售山寨食品的经营者,要给予查处和处罚。同时,引导经销商把价廉物美、质量可靠的大众化食品推广充斥农村市场,满足农民的需求。只有建立起严格的问责制度和追惩机制,相关部门切实肩负起责任、履职到位,才能真正让农村远离山寨食品的侵害,农村的食品安全生态才能有一个显著改观。
食品安全大于天,目前国家健全了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了惩治力度,这方面的进步公众有目共睹。下一阶段,不妨以农村为重点突破口,让监管狠起来,保障农民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