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俊 褚晓亮 孟含琪
点雪成“金”,聚冰为“宝”,冬季的吉林,一幕幕带有神话色彩的冰雪传奇正在上演。通过不断释放冰雪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在差异化发展中寻求新动力,吉林冰雪产业惊艳转型、势头强劲。一座座冰山雪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外地人改变着对东北的“唱衰”印象,吉林人坚定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信心。
“白银效应”搅热寒冬:
收入投入双连增
从长白山巅到松花江畔,从林海雪原到冰湖腾鱼……这个冬天,吉林更美了,吉林人更忙碌了,“猫冬”变成“忙冬”。
白雪纷飞带来白银滚滚,急骤升温的吉林冰雪旅游让冷资源成为热产业。位于吉林市雾凇岛附近的韩屯村,入冬以来,每天都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来此观赏雾凇, 280多户村民三分之一建起了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村民们高兴地向记者透露,“家家多则赚40万元,少说也能挣上10万元。”
与去年相比,今年查干湖畔又多了几十家新开的渔家乐饭庄,来此观看冬捕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李书先2015年投入6万元开店,当年回了本,2016年又大胆投入60万元扩大规模。“4年内肯定能回本。” 李书先自信满满。
数据显示,吉林省旅游收入已连续6年保持25%以上增长。在刚刚结束的春节黄金周,吉林旅游收入接近百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8%,接待游客106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0%。
得益于冰雪资源的独特魅力,万科、万达、鲁能等知名企业扎堆吉林,纷纷投资打造高端度假区、大型滑雪场,投资额过百亿的项目就有3个。大批的社会资本纷纷跟进,引资额度年年攀升,冰雪产业成为吉林招商引资的“靓女”。
“冰雪宝藏”惊艳八方:
改变“唱衰”消极印象
在冰天雪地里,吉林收获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有八方宾客对东北崭新的认识和好评。
“泉外雪花飘、泉中热气绕”的冰雪温泉,“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吉林雾凇,“冰下捉鱼、雪中逐鹿”的满族渔猎民俗,独具特色的吉林“冰雪宝藏”令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不到长白山,不识雪滋味。春节黄金周,长白山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北京的、上海的、广东的、台湾的……五湖四海的游客聚集于此,白天赏雪景、玩滑雪,晚上看雪雕、泡温泉,大家连连惊呼“真嗨皮”。
“东北并非像某些唱衰论调中说的傻大黑粗、野蛮落后,它有发展相对放慢的一面,但更充满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广州游客张威第二次来东北,他一口气走了好多地方,形成了对东北的新认识。
巧借差异缩差距:
重塑东北发展信心
十年前,吉林旅游第一“名片”长白山每逢冬天还是大雪封山,一闲半年。今年春节却迎客3万人次,一床难求。从默默无闻到艳惊四座,吉林冰雪旅游成长速度令人惊叹。
不久前,全国首个地方制定的《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吉林正式出台,大力推进冰雪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变单一职能的旅游局为更具统筹作用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同时,完善关联产业和增强产业支撑,加大项目投入力度,提高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计划将吉林省建设成为中国冰雪产业大省、冰雪旅游强省和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
吉林,不仅在下一盘以冰雪助推发展的新棋局,也在积极布局以差异化产业优势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大棋局。发挥科教力量雄厚的比较优势,“吉林一号”卫星、时速350公里标准动车组成为吉林高端制造业发展新亮点,带动新的千亿级产业的布局;发挥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吉林粮食年总产量连续突破700亿斤,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动吉林迈向现代农业排头兵……
面对旅游业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吉林人并没有盲目追求速度,反而在今年将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调低了几个百分点。“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是为提高品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预留空间。”杨安娣说,吉林培育新兴产业不是盲目追求增长,而是更看重品质效益,让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