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从四川万源市林业局了解到,2016年,该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0.9亿元,林农人均林业收入达2352元。
近年来,该市厚植生态优势,放大生态特色,从战略高度打好生态牌,释放生态红利,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兴林富民建设的主攻方向,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不断壮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经营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现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提升。
2016年,该市推行“万亩林亿元钱”模式,利用林地资源优势,采取林粮、林旅、林药、林畜、林禽等模式,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全市林下经济总量达22.8万亩,实现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建成林业产业基地99.3万亩,其中木质原料林基地36.1万亩、特色经果林基地43.4万亩、木本药材基地14.8万亩、森林蔬菜基地5.1万亩。引进广东元邦集团、北京京鑫达、湖北国中医药、四川蜀科药业、重庆太一蜂业等投资我市生态旅游开发、富硒食品加工、中药材种植、林下蜂蜜养殖等,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到2016年底,全市有林业企业27家,注册商标8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地级龙头企业2家。“花萼印象“珍珠花菜产品与法国签订了1000万欧元出口合同,“星博士”童床出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沙特迪拜等中亚、亚欧国家,创汇400多万美元。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协会)37家,其中国家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地级示范社1家,涉及杨树、珍珠花菜、香椿等行业,注册资金7497.45万元,经营面积16.2万亩,带动农户5.8万户增收。
全市累计流转林地35万亩,林权抵押3.7万亩,贷款金额3360万元。管护247万亩生态公益林,兑现补偿资金3648.9万元,其中170个贫困村生态效益补偿实现全域覆盖,涉及34274户、面积115.3万亩、补偿资金1701万元,贫困户年均增加政策性收入497元。巩固退耕还林12.6万亩,发放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偿资金1564.5万元;在170个贫困村安排693名精准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落实财政资金269万元,护林员户均增收3880元。(马发海 王奇)
又讯
近日,四川省万源市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通过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审。此次评审会在北京举行,共对全国晋升和调整的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评审。
此次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包括边界局部微调、通道调整、功能区优化三个方面。具体为北部边界沿国道347进行局部微调;东北部“白果”通道扩大、“项家坪”和“老洼坪(后槽)”通道调整、“曹家”通道变更;北部“横山子(原花萼林场)”区域保护级别提升,实验区1518.77公顷升级为缓冲区,缓冲区914.27公顷升级为核心区。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为46534.37公顷。评审结束后,该市将根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对调整范围和区域进行修改完善,经国家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征求国家林业、国土等部门的意见后,报国务院审批正式通过。
万源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6年,2007年4月经国务院审定通过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经多年,保护区原《总体规划》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面临着人为干扰增加、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管理工作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该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花萼山保护区管理实际情况,对保护区的范围及功能区进行了局部调整,以解决保护区目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满足保护区未来发展的需要。(蒋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