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天津滨海新区:协同创新争当“主角”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晶济

  

  记者从刚刚结束的滨海新区第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获悉,滨海新区将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任务,明确七大功能区发展定位,支持功能区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当先锋、打头阵,助推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

  推动资源跨区域布局

  记者采访获悉,2017年滨海新区抢抓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机遇,全力推进功能对接、资源对接、项目对接,打造一批高水平承接平台。

  新区将探索建立疏解地与承接地的利益共享机制,制定产业对接合作配套政策,推动产业资源跨区域布局。高水平编制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把中关村创新资源优势与滨海新区实体经济优势结合起来,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培育创新生态和创新产业,打造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平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2017年新区将新建和培育一批创新平台和机构,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城区试点建设任务。

  创新“科技研发+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合作模式。新区将建设一批京津联合科技研发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基地。新建10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依托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航空航天科技产业、自主可控信息产业等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区。探索建设跨境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新建科技企业孵育载体5家。

  产业集群化发展

  未来几年,滨海新区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亿工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大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3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并超前布局纳米、石墨烯等未来型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滨海新区累计引进北京重点项目近2000个,实际到位资金2300亿元。其中,不乏中铁、中铝、中船、神华、北车、大唐、华能、华电、国电等名企。

  重大承接平台与载体建设上演“加速度”,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启动,未来科技城建设提速。京滨城际铁路启动建设,津冀港口资源优化迈出重要步伐。区域空气、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取得成效。实施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通关模式,海铁联运、空铁联运服务持续向京冀腹地延伸,服务辐射能力明显增强。

  在高新区、空港经济区和开发区西区形成了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卫星为产业核心的产业聚集地,并涌现一批高端研发能力及技术成果转化企业,成为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目前,天津聚集约600家各类航空企业。新区航空航天企业以数量多、技术高、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在天津独占鳌头,航空产业链也日趋完善。

  未来,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已确定为滨海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计划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700亿元,其中航空制造业达900亿元,航空金融租赁、航空培训和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达到500亿元。

  在发展中寻求突破

  “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是滨海新区今后几年的重点建设方向。”滨海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新区将秉持一体化发展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核心,全面拓宽合作领域。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天津的重要功能定位,也是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定位。

  持续开展项目攻坚。滨海新区确定10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确保300个项目储备报批、200个项目开工建设、500个在建项目快速推进,年内争取200个项目竣工投产运营。建设一批京津联合科技研发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基地。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产值亿元以上科技企业达到1500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