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小莉
清甜醇美的客家娘酒、独具风味的贺州酿,贺州学院的学生用自酿的美酒、自酿的美食,迎接客人到来。近日,广西教育网络行采访团来到贺州学院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开启了“吃货模式”。
青瓷小盏中琥珀色的客家娘酒泛着诱人光泽,记者欧阳贝璐家乡也有很多土酿米酒,但是她认为客家娘酒的口感更清甜,喝了还想再来一杯。贺州有“北方饺子南方酿”的说法,本地人无酿不欢,无论什么食材都可以做成酿。豆腐酿、茄子酿、蒜酿、苦瓜酿、藕酿、萝卜酿……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每一种酿都很美味,让全国各地网媒记者食指大动。得知品尝的客家娘酒品牌叫“拾月”,近期即将正式上市,不少记者纷纷围住“拾月”品牌的CEO黄思婕要联系方式,希望能购买第一批酒。
招待记者们的美酒和美食,是源于贺州学院学生团队打造的两个创业项目——“醉美客家娘酒”和“贺州酿”。这两个项目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中摘金夺银,前者还获得了广西选拔赛的“最佳创意奖”。在贺州市政府大力发展长寿美食、打造“贺州味道”的政策背景下,这两个项目都是从挖掘本地传统饮食出发,对食品生产流程进行标准化再造,导入项目策划和商业包装意识,打造品牌进行推广。
“琼浆美红颜醉美拾月情”,这是“醉美客家娘酒”项目团队为推广“拾月”客家娘酒拍摄的视频广告中的一句广告词。从萌生将贺州本地客家娘家打造成品牌的想法到项目落地实施,这支团队仅仅花了几个月时间。项目团队共有12名成员,他们分别来自财务管理、食品安全、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编导等专业,在项目不同的推进阶段,各位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承担项目考察、实地调研、技术研发、娘酒实践、设计包装等各方面的工作。
为了传承最地道的客家娘酒味道,团队寻访乡村里80、90岁阿婆级别的客家酒娘,拜师学习传统的酿酒技艺,并且试验了5种糯米和5种酒曲,经过比较终于选出了一种最满意的味道。团队总结出一套标准化的酿造流程,并且引入现代化的灭菌、检测、储存技术,保证了量产化后客家娘酒品质的稳定性。
黄思婕告诉记者,她的团队有志于将客家娘酒打造成为“贺州味道”代表之一,除了线下体验店、展销厅等之外,主打月子酒概念的“拾月”同时也在酒类网站等线上平台推广。跟“醉美客家娘酒”一样,“贺州酿”项目也已经落地,目前向当地的餐饮企业供货。
这两个有模有样的创业团队虽然由不同专业的学生构成,但其核心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道经济管理学院新道实验班的学生。贺州学院和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奉行“把企业搬进课堂”的新道实践教育理念。新道实验班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成员的,是校企开展产教融合的重点合作项目。
“我们大一就上了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完完全全就是在一个公司实习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聘来的公司和岗位,老师就像是公司里比我们资历老、工作经验更丰富的前辈。整个课程下来,基本了解了一个公司的运营。”2015级财务管理专业的管相钊是“贺州酿”项目的总经理,他认为实训课程能够启发创业思维,课堂上呈现的创新创业过程典型场景和环节,引导他对行业商业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认知,这些让他在策划执行“醉美客家娘酒”创业项目中更加得心应手。
他所说的实训课程,就是在校企双方投入1300万元共建的2000多平方米的新道智慧教室里进行授课的。新道智慧教室包括新道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实践教学基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平台和跨专业使用的创业教育综合实训平台、经济管理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等等。在新道经济管理学院采访的过程之中,记者看到了“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信息化管理能力培训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培训中心”等挂着不同招牌的教室。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平台,记者看到有“小精灵通车制造有限公司”“爱贝尔童车制造有限公司”“五彩梦童车制造有限公司”等六家“公司”的卡座,还有工商、税务、银行的柜台。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平台里面,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感受仿真企业环境,实践专业知识,提前接受“职场训练”。
“学生很喜欢实训课程,在课堂上的表现都很主动。”蓝文婷是新道职业中心主任,她通过新道实践教学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了专业水平。她获得了新道学院各类课程的认证证书,指导学生团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比赛屡获大奖。她认为实训课程使学生从传统课堂的“灌输式”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研究者、实践的创造者,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