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白云生
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公司”。我们这家公司成立的时间并不长,是2003年组建的。京投公司是北京市国资委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也是轨道交通行业中唯一一个由北京市政府委任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运营主体。京投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及运营,并从事两项支柱性的业务,即土地资源开发和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是指和轨道相关的股权投资。公司目前旗下下辖全资公司18家,控股公司31家,参股公司25家,其中控股境内上市公司,京投发展代号683,和境外上市公司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截至2015年末,京投公司总资产是4045亿,净资产1409亿,注册资金909亿。
目前北京一共取得了国家发改委三版的规划批复,第一版是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5)版,这个版包括“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一共是19条线,561公里,实际的执行情况,线路规模为584公里。这一版的规划满足了2008年举办奥运会城市交通的总体目标的要求。通过构筑轨道交通线网骨架,确定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也解决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和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向外发展的关系,加强了城市东部发展带轨道交通的建设。
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又批复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版,我们也叫加强版,这一规划新增5个项目,总规模119公里,计划投资835亿,包括新机场线、8号线三期、16号线、海淀山后线和燕房线。规划实现了加密中心城区的线网,缓解客流压力的作用,加强了重要城市功能区和近期建设重点区域的轨道交通覆盖。完善了线网对外围组团的覆盖,支持了重要产业功能区的发展和新机场的建设。
第三版是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又批复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共新增12个项目,262.9公里,计划投资2123亿。2020年的建设规划目标一共包括四个方面:1、进一步加密中心城区线网,提高网络覆盖密度、分担运营线路客流压力;2、建设轨道交通快线系统,提高网络运行效率;3、完善线网功能,疏通网络瓶颈、解决既有线网的遗留问题;4、建设中心城辅助线路,加强骨干线路之间联系,缓解中心城换乘节点压力。到目前为止总的已批复项目工31条,总规模999公里,553座车站。这一规划实现以后,北京中心城内公交出行比例可以达到55%,轨道交通占公交的比例由现状的47%增长到60%,轨道交通逐步成为公共交通的主体。
再介绍一下轨道交通的运营情况。目前北京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一共18条,运营总里程554公里,车站334座,其中换乘车站53座。线网最高日客运量达到1178万人次(2015年4月30日),平均日客运量927万人次,轨道交通承担出行比例达到22.4%,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约47%。
第三部分给大家汇报一下投融资的情况。截至2015年12月底,累计完成投资4267亿,其中政府直接投资1700亿,京投公司融资解决了2567亿。我们融资的方针,“保障供给,降低成本,优化结构,控制风险,创新机制”。
按照这个原则,简要介绍一下融资的方法和资金的构成。在2015年以前北京市政府,也就是发改委和财政组合,每年向京投公司拨付政府投资100亿元作为轨道交通的专项资本金。2015年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加强版,这笔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155亿。2016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实行政府授权经营的ABO模式,也就是在2020版建设规划下,到2020年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为了实现1000公里的目标;市政府每年向京投公司拨付295亿元授权经营服务费,其中建设资金255亿元,更新改造和运营亏损补贴40亿元。
融资模式基本是按照国家项目法人和资本金的要求,我们每一个线路都独立注册线路公司,并且资本金足额到40%,其余的60%就是债务性的融资。融资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几种:一是债权融资,包括银行贷款、传统债项等品种;二是股权融资,包括股权信托类相关品种;三是混合性融资,包括PPP、BT等市场化融资、以及租赁、保险等品种;四是创新新阶段,我们也做了一些境外融资。去年我们在国际发了一些债券。
BT项目。我们在当时10号线的奥运支线了亦庄线也做了两个BT的尝试。4号线的PPP模式。最近发改委组织了对这个项目的后评价,评价的效果有以下几点:1、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首次运用了PPP模式,树立了行业的标杆;2、特许经营协议全面履行,项目建设运营效果良好,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关注;3、促进北京市轨道交通行业体制机制的创新;4、促进了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政府监管体系的完善;5、4号线PPP模式具有良好的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比传统模式而言节约了政府财政支出,在整个特许经营期内,PPP模式运作与传统模式比较,政府预计节约财政支出约98.8亿元。
第四部分介绍轨道交通沿线资源利用反哺轨道交通的情况。重点介绍我们这几年做的对车辆段的开发。北京市在车辆段上盖开发方面应该也是起步比较晚,在我们已经建成的一共有26个上盖,总占地700公顷。实际上我们真正进行了开发和利用的只有4个,就是四惠、郭公庄、平西府、五路。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五路。五路轨道交通的收益,一是分摊地铁拆迁成本12亿。因为如果不做上盖开发,这部分拆迁的投资都是政府投资的,其中土地招拍挂政府收益获得16.5亿,我们二级开发还要向政府纳税大约20亿元,财政返还土地收益是8.25亿元,间接还有一些经济效益。比如我们这几年四个上盖开发,累计大概要给政府做了3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上盖开发还有环境效益,特别是我们在建成区,对周边的环境如果不做上盖开发还会有一个负面影响,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对已建成区的环境有了很好的改善,方便百姓出行换乘。比如我们五路车辆场的上盖,无偿提供了在烟囱区的绿化,加上盖以后提供了3万平方米的绿地,不论是从空中还是上盖上居住的居民,都是能够直接享受的。最近有一些兄弟省市也都到我们这儿做过交流,看了以后,确实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们通过这次交流也有一个建议,对于上盖开发有一些政策的瓶颈,特别是土地的供应和一级开发、二级开发是脱节的,希望在政策上给一些支撑。另外,也希望从政策层面,使有条件的车辆上盖都进行综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