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享誉世界,但为何走向世界的中国餐饮企业却寥寥无几?三位经济学专家在2日于济南启幕的第17届中国美食节上发问并讨论中国餐饮行业的未来走向。
中国的美食较早被世界认识,许多华人、华侨在国外均以开中餐馆谋生,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在世界多地传播,中国菜受到外国消费者青睐,但中国的餐饮业却难以在国外立足,建立品牌。传统名菜“四喜丸子”在国外被译成“四颗欢乐的肉球”,专家们认为,许多直译生成的英文名失去了中文原来的美好寓意,这些细节上的“失误”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中餐馆却是由三位犹太商人经营的,为何受欢迎的中国菜却没有助推中国餐饮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金融所所长金岩石认为,部分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外经营的中餐馆大多以“夫妻店”、小本生意等商品化理念运作,没有与当前的证券化经营理念接轨。
除了经营理念,还有专家指出饮食观的变化也给中国菜带来挑战。山东籍国际商务师、博鳌亚洲论坛副秘书长姚望说,中国菜中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结构需要改变,以鲁菜为例,虽然以咸鲜著称,但被称为油乎乎、黑乎乎、咸乎乎的“三乎乎”却与当前崇尚健康、环保的饮食理念相悖,因此如何在传承中国菜色、香、味的基础上创新烹饪技艺,贴近健康饮食观,是当前中国餐饮业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曾洁 梁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