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洋河看中国白酒的“工匠精神”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张紫尘

  

  自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后,一时间,关于什么是“工匠精神”众说纷纭。热议的背后,每个行业都在寻找各自领域的“工匠”代表。近十年来,因快速发展让苏酒集团(洋河股份)走在行业的“第一阵营”,许多酒企都号召“内部要学洋河”,并先后组织骨干人员来洋河参观交流,得出的多数结论是:洋河之所以领跑行业,不仅仅是企业不断创新的举措,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是发展的根本。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苏酒集团董事局主席张雨柏把“工匠精神”提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他强调这是企业历史性的战略选择。

  

  “好技艺”承接力架构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快且立刻出成果的东西,才是好多人和企业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中国传统型企业的洋河又是如何传承“工匠精神”的呢?

  走进苏酒集团(洋河股份)技术中心的评酒科,绵绵的酒香弥漫在空气中,围坐在工作台四周,身着白色工作服,时而轻轻在鼻尖转动,时而缓缓入口细细品味,或嗅或品或写评语的,便是身怀绝技的专业评酒师们。其中,有一对白酒界为数不多的夫妻国家级评酒师,他们是赵国敢、汪应恒夫妇。1981年,17岁的汪应恒进入洋河做学徒,在第七届白酒国家评委考试中,她取得了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2000年,夫妻双双进入洋河“绵柔型白酒研发课题组”,参与并见证了绵柔型白酒诞生的全过程。

  在洋河,像赵国敢、汪应恒这样的国酒大师一共有26人,他们在不断创新的同时,更注重技艺的传承。“传、帮、带”成为技术部门的一种文化,更成为老一辈评酒师们义不容辞且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团队文化成就了中国白酒界最顶尖、也是仅有的掌握了绵柔型白酒核心工艺的技术团队。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技艺超群的国家级评酒师,其中1/10出自洋河,堪称白酒行业技术实力最雄厚。日常因不断雕琢产品,让消费者体验极致绵柔,很多品酒师原本淡红色的舌苔因反复评酒,被灼烧成黄色,进而变成黑色,长期无法恢复,这些“黑舌面们”源于对绵柔品质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数十年如一日。

  洋河总工程师、国家级评酒大师周新虎,被业界称为“舌尖上的艺术家”。2015年,他获得了“中国首席品酒师”殊荣,是中国白酒风格创新的技术派代表之一。据他介绍,“洋河的每一位国家级评酒师,都不止苦练了10年;这些核心的顶尖技术人才,正是洋河绵柔酿造工艺的创造者与传承者,而我们的评酒师队伍每一年都在不断壮大。”

  

  “好手艺”由点滴合成

  

  对于传承千年的中国白酒来讲,当营销、包装、渠道甚至价格定位陷入高度同质化之后,很多业内人士都很迷茫:中国白酒的新增长极,或者说“卖点”到底在哪里?

  俗话说:“万两黄金易得,好曲一两难求”。洋河的绵柔型酒曲生产始于每年桃花盛开的春分时节,止于菊花怒放立冬节气,遵循四季气候变化,最大限度地网罗空气中的有益微生物。可是,为了保证大曲的品质,翻曲工必须进入摄氏55℃曲房内翻曲、堆曲,每天要工作4个小时,翻曲2000块、10余吨;每年高温作业近1000个小时(8个月生产周期)、翻曲2400余吨,蒸发汗水近720升(相当于1440多瓶纯净水)。他们总是任劳任怨,每天机械地重复规定操作程序,心中唯一追求的是:为绵柔酒酿造提供最强发酵动力。

  名优酒车间主任仓干进入洋河30余年,一直从事酿酒生产。他从一名学徒工,干到组长、班长再到车间主任,对酿酒车间的所有程序熟稔于心。

  据介绍,自古就有“世上三般苦,打铁酿酒磨豆腐”一说,装甑则是酿酒过程中的苦中苦。装甑工每甑要铲800锹,每一锹要完成全部的眼、鼻、腿、手、腰等一系列16个步骤,每天重复3200次,每天铲重达10吨以上,一年累计铲重2500余吨。如此长年累月、循环往复,装甑工从最初的十指磨出血泡到后来的累积成茧,手掌茧层厚达1公分。

  在他的传授下,徒弟们个个练就了一套传世绝学——2秒内用6斤重铁锹铲起50斤的酒醅,按照2公分厚度,轻、松、匀、薄、准、平铺洒2.8平方米。这样的“茧刀手”在洋河的酿酒车间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