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 成都凸凹
读和评最大的区别是,读可以不提出为什么,怎么舒服怎么去,读完就完了,评就不可以了。评必须对作者的每个举动提出为什么,然后给出合符文本又顺应逻辑与美学的有识见的答案。读李云散文集《心中有花》,我试图提出我的为什么,但我发现,不管提出什么,都被她自己解答了。
李云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书?因为心中有花。这本书为什么不只收新作而是把一些旧作也留在其间?因为心中有花。这篇文章为何这样写来?因为心中有花……
就是这样的。
阅谈《心中有花》就是这样的——我成了初衷的下岗者。既然都这样的了,就难评了,就好评了——何须评呢,翻翻,读读,谈谈可谈可不谈的感想就可以了。
谈感想,本来只应针对文本谈,但我偏偏又太熟悉作者了。在作品作者完全黏附在一起的情势下,除了将二者混为一谈,真的无路可走。在这里,剥开、撕裂,约等于棒打鸳鸯,是不道德的。
李云是有才情的,十十足足才女一个。这点可以从两方面得出结论,一是文本,二是文本。前一个文本指的是她在文本里呈现出的语言的鲜灵,结篇的无拘,情感的温软与锋利;后一个文本指的是她对不同文本品种的把定与实施——除了散文,她还在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访谈、评论、剧本乃至新闻等诸领域多有建树。此时,我必须发问,她为什么会出落得如此才女?答案是:这是因为……嘿嘿,我就不说了,因为你早就知道了她的因为了。
李云是不安分的。她本来可以独步一品,只在散文上耗真气,偏她又瞄上了其他,不光文学,还有教育、绘画、交友、旅游、理财、阅读,等等,这就是不安分。她本来可以按照《宽爱》一书的现成机制与制式,亦步亦趋欢天喜地走下去,却又一头闯进了“大散文”的界阈,拿出了动辄就是二三万字的《我的乡愁我的记忆》《行走甘孜》等沉甸甸如秋天的作品。是啊,她其实是以不安分的作态来照顾和匡扶她发轫于少女时代的文学梦想与追求。李云外视素常,却是心有千千结,内里藏有大气象,其想象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其想象通江达海上天入地尽显巾帼豪气。
李云是阳光明媚的。一路走来,悠悠闲闲,朝朝阳阳,天高云淡,只让那爱随心走,走哪算哪。为此她不想给自己设定太大的压力,这种多路向的随心施力与拆力,使她的文学野心怎么培养也起不来——她的文章很少苦心设计,逆水经营,强力推就,往往是性之所至一气呵成。但她的好文章偏就是这般出来的,这话的意思是,她另一些“接活”来的命题作文,很大一部分都不如我手写我心来的那么可爱、有趣儿。但这种闲淡、宽见、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比如,你不能在她面前稍贬女性,玩笑也不行,否则你会看见一位温气和顺的女性如何瞬间变迁为一位女性至上者。李云也是时下所云的那种“正能量”的化身,对宇宙、祖国、国民、散文、蚂蚁和一缕甘孜的雪风,都充满了最绚美的期许——她是那么地爱着:执著、大胆且狠狠地爱着:爱着这个世界。还有一点我必须指出,这本《心中有花》所收散文都是非虚构作品,作者的吃穿住行、喜怒哀乐都真真切切坦坦荡荡摊开铺排在其间。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你如果热爱生活到了对一位才女患了窥探癖的美妙段位与境界,这本书就不能不读了。
但这一切的生发与存在,都是因为心中有花——否则何必将这多文章的总题命名为《心中有花》——这个逻辑的成立,跟海子的哲学与情思一样,因为面朝大海,所以春暖花开了。
最后,我还愿意试着猜详回答一下作者心中的花是一朵什么花:是阳光、理想、情怀,是笃定不变的识见,还是无限的热爱与水火不容的憎恶?抑或什么也不是,花就是花,就是一朵有心有肺、吐纳阳光雨露、在思想的天地间开谢有季、下霜生雾的植物花?如果你还要追问这朵花是莲花、桃花、白菊、腊梅、牡丹还是玫瑰、郁金香,那我的回答是,它是百花齐放的花,是所有花的集合——因为只有这样的花,才能对复杂世界复杂生活的每一个复杂提问,慢条斯理地一朵一朵地给出花一样明亮花一样清醒的答案。
李云出书,高兴,这点文字,权当是我对一位相识二三十年的同事文友谊情的一宗侧证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