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栋 职员
“煤价都降成‘白菜价’了,电价为什么不能跟着降?”“为什么油价降了,物流成本却总也降不下来?”近日,记者对浙江、河南的53家企业成本状况展开调查。调查中,不少制造业企业反映,虽然煤、油等原材料价格一直在降,但一些来自水电热气等垄断性行业的成本仍然“坚挺”。在原材料等成本基本稳定甚至下降时,这类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的占比不降反升。(5月16日《人民日报》)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不得了。不说煤、油等原材料价格一直在降,一些来自水电热气等垄断性行业的成本仍然“坚挺”令人费解和无奈。就说企业,只要装了变压器,即使一个月不用电、同时向供电部门报停,也要交200万元。一个月不用电、也不报停,就要交600万元。而且,企业一年只有两次报停权限,其他不用电的时候,只能白白交数百万元所谓的变压器基本电费,这些是怎样的奇葩又是哪家的道理?
显然,这是电力垄断下的蛋,仅此一家别无分店,除非企业不用电,否则只能乖乖就范。纵然有些用电大户为降低成本,搞自备电厂,但由此需要交纳的政府性基金和备容费也不菲。而抢直供电试点就像抢春运火车票一样,许多企业根本分享不到电价改革的红利。
不仅“电老虎”如此,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特许经营结果成了“只此一家”。一些第三方机构暗中和政府“合作”, 逼得企业要多花钱在那些 “红顶中介”进行各类前置性评估、年检,以期尽快“通过”等,也都对企业构成了垄断性成本,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众所周知,电力、物流成本与企业息息相关,尤其占制造业企业总成本的比例很高,也是国家降成本六大“组合拳”中的重要两拳。然而现在看来,这两拳还未打到实处,起码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如果任其继续,诸多垄断性成本势必让企业不堪重负,最终压垮企业。这是谁都不愿看到、更不应该发生的。
有观点认为,虽然企业的垄断性成本来自不同的垄断领域,但核心问题都在于政企还没有完全分开。改革决心有了,文件政策有了,但是在执行层面,政企有时还是紧密的意见共同体,“市长左右市场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笔者以为,无论如何,别让“垄断性成本”压垮企业,应是一条必须做到的“底线”。既然党报给出了调查,让我们进一步“见识”了企业垄断性成本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就需要有关部门正视,并尽快拿出有效对策付诸执行,尽快为企业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这不能老是坐而论道,隔空喊话,而是要像营改增那样,坚决、果断、全面地予以推进。也不只为防范垄断性成本压垮企业,事实上也是加快改革步伐,提振国民经济,促进结构调整,增强市场活力,适应新常态的题中之义、关键一环,可谓举足轻重,事关重大,万不可掉以轻心,得过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