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海建 媒体人
在22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介绍,今年年底前,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完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全国一张网”。同时,张茅表示,不强制要求个人网店进行工商登记,不具备工商登记条件的网店,应向其所在的第三方平台登记相关信息。(2月23日新京报)
古今中外,对于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市场管理就当怜其三分。
小本网店,营生不易。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之下,这些不起眼的小店面,可能承载着年轻人的“马云梦”,亦可能承载着再就业者的一日三餐……去年2月,《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阿里巴巴举办的培训班上获悉,淘宝集市店有600多万个卖家,真正赚钱的不足30万个,仅占5%;天猫商城店,6万多个卖家,不亏本的,不足10%。无独有偶的是,央视也曾做过一期《伤不起的淘宝村》,来讲述淘宝上小商家的艰难处境。数据当然是流动的,但,纵使管理者并无“雁过拔毛”的初心,只要事实地增加其营商成本,对于小卖家来说,都有可能就是压垮其斗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市场不仅讲“情”,还得要讲“理”。一来,早在2010年7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对自然人开网店进行了规范,除了要求实名登记之外,推出了允许可以不经过工商登记的特别规定。这个规定被2014年实施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2014第60号令)认可,并得以延续。二来,工商登记仅仅是种效力有限的职能,并不能对假冒伪劣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如业内所言,“问题的解决反而更依靠平台的网络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而不是设定事前许可”。从逻辑上说,事前增加网店审批手续,就能保证店主往百年老字号的路上狂奔?这想法太过天真了。再说,自古以来,自然人之间的小本交易,本就是自由而多元的状态,无须公权事无巨细去插手。
有两组数据是需要珍视的:一是近日,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正式发布了《2013和2014年度企业年报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3、2014年度小微企业年报数量达1088.54万户,同比增长27.14%,反映了“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有关扶持政策初步取得预期效果,逐渐形成了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新格局。二是2015年的数据称——10年前,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是1.3万亿元人民币,而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16.39万亿元。小微企业双创活力刚被激发出来,减税减负成为潮流、贴身服务成为主流,于此而言,“不强制要求个人网店进行工商登记”当成为合情合理的制度预期。
今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主管的《中国工商报》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自然人网店应办理工商登记》的研究性文章,“个人网店是否需要工商登记”也再次引发热议。当然,试探也好、铺路也罢,强制登记的想法终究没有照进现实。开局之年,万事艰难,激活双创热情、捍卫市场活力,不妨就从“不强制个人网店工商登记当为常态”的共识开始吧!